第十一章 丽江纸韵映雪山,古法新声续传承
南京的腊梅刚绽出第一缕幽香,苏晓棠和江亦辰就背着装满手工信物的行囊,踏上了前往丽江的旅程。距离和叔筹备的“丽江东巴纸文化节”只剩半个月,他们要带去青溪竹编节上合作的“竹编东巴纸灯”,还要把东乡的沙枣木刻、大理的扎染布一起带去——这些跨越山河的手工印记,要在丽江的雪山脚下,续写东巴纸与其他手艺交融的新故事。
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风景从江南的平原渐变成西南的高原。苏晓棠手里摩挲着和叔提前寄来的一张东巴纸,纸面上还留着构树皮的细微纤维,边缘是不规则的自然纹路,是和叔用最古老的“浇纸法”做的。“你说和叔是不是已经在纸坊里泡好构树皮了?”她转头问江亦辰,眼里满是期待,“上次视频时他说,做东巴纸要选海拔两千米以上的构树皮,纤维更粗韧,做出来的纸更耐用。”
江亦辰刚给周师傅发完消息,笑着点头:“周师傅说他和周雨会带着新编的竹编纸架过来,想给东巴纸作品做展示台;段姐和阿雅也寄了一批‘山茶红’扎染布,用来做东巴纸册的封面;还有之前参加过木刻节、扎染节、竹编节的读者,已经有四十多人报名来丽江,说要带自己做的手工品和大家交流。”
飞机降落在丽江机场时,天空正飘着细碎的雪花。苏晓棠走出航站楼,立刻闻到了熟悉的酥油茶香——混着古城里的木香、纸坊里的树皮香,还有远处雪山的清冷气息。不远处,和叔穿着藏青色的传统服饰,阿婆提着一个竹篮,正举着一张写有“东巴纸文化节”的东巴纸牌子朝他们挥手。
“晓棠!亦辰!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和叔快步走过来,接过他们的行囊,“阿婆特意煮了酥油茶,还烤了粑粑,就等着你们到了一起吃。”
阿婆笑着打开竹篮,里面放着几个金黄的粑粑,还有一个保温壶:“这酥油茶是用牦牛奶煮的,加了盐,驱寒。你们一路辛苦,快趁热喝点。”
苏晓棠接过阿婆递来的酥油茶,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带着淡淡的奶香和茶香,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谢谢阿婆,还是您煮的酥油茶最好喝。”她笑着说,“和叔,东巴纸文化节的场地准备得怎么样了?”
“场地设在古城里的老纸坊旁,那里有个小广场,能搭体验区、展示区,还能让大家参观东巴纸的制作过程。”和叔一边引着他们往古城走,一边说,“这几天我和纸坊的老匠人一直在泡构树皮,已经泡好了一批,就等着文化节时教大家做东巴纸。”
沿着古城的青石板路往里走,沿途的纳西族民居墙上,已经挂起了零星的东巴纸作品——有写着东巴文的祈福纸、有染着彩色花纹的东巴纸灯、还有东巴纸做的小本子,风一吹,纸页轻轻晃动,像给古城披了一层温柔的纱。“你看那家‘东巴纸坊’,是我徒弟开的,现在能做出二十多种东巴纸制品,还把东巴纸卖到了国外。”和叔指着一家挂着东巴文幌子的小店,眼里满是骄傲,“以前丽江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坚持做传统东巴纸,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年轻人跟着学了,有的还把东巴纸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做得很有新意。”
苏晓棠抬头望去,小店门口,一个穿着纳西族服饰的姑娘正拿着构树皮,给游客演示怎么捶打纤维。“真好啊,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学东巴纸手艺,这就是传承最该有的样子。”她转头看向和叔,“和叔,这次东巴纸文化节,能不能加一个‘东巴纸制作全流程’的体验环节?让大家亲手试试泡树皮、捶纤维、浇纸、晾晒,感受一下古法东巴纸的魅力。”
和叔立刻点头:“这个主意好!让大家知道,一张东巴纸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要花好几天才能做好,这样他们才会更珍惜每一张东巴纸,更懂老手艺的不易。”
一、纸坊备战:古法匠心润东巴
到了老纸坊,苏晓棠和江亦辰才算真正见识到东巴纸的制作过程。纸坊里放着几个大木盆,里面泡着雪白的构树皮;旁边的石臼里,几个老匠人正拿着木槌,用力捶打树皮纤维;墙角的架子上,晾着刚做好的东巴纸,像一片片白云挂在上面。
“做东巴纸要经过‘采、泡、捶、抄、晾’五道大工序,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小步骤。”和叔指着木盆里的构树皮,“首先要采海拔两千米以上的构树皮,去掉外层的粗皮,只留里面的内皮;然后把内皮放进木盆里,加石灰水浸泡七天,让树皮变软;接着用木槌捶打,把树皮捶成细细的纤维;再用抄纸框把纤维抄起来,做成纸浆层;最后放在阳光下晾晒,一张东巴纸就做好了。”
说着,和叔拿起一把木槌,递给苏晓棠:“你试试捶打树皮,要用力均匀,把树皮捶成没有硬块的纤维,这样做出来的东巴纸才平整。”
苏晓棠接过木槌,走到石臼旁,学着老匠人的样子,用力捶打树皮。刚开始的时候,她总是捶不准,要么捶到石臼边缘,要么捶得太轻,树皮还是有硬块。“捶的时候要盯着树皮的中心,手臂用力,手腕不要晃,这样才能捶得均匀。”和叔在旁边指导她,“我刚开始学的时候,捶坏了十几个木槌,才掌握了力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