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青溪竹韵绕蜀川,巧手织就传承卷
南京的银杏叶刚落尽,苏晓棠和江亦辰就背着装满手工信物的行囊,踏上了前往蜀地青溪镇的旅程。距离周师傅父女俩筹备的“青溪竹编文化节”只剩十二天,他们不仅要带去大理扎染节上合作的“扎染竹编包”,还要把东乡沙枣木刻的“匠艺共生”木牌、丽江和叔染的东巴纸灯一起带去——这些跨越地域的手工印记,要在青溪的竹林间,续写更多关于竹与其他手艺交融的故事。
高铁穿梭在秦岭山脉与四川盆地之间,车窗外的风景从江南的残荷败柳,逐渐变成蜀地的苍翠竹林。苏晓棠手里摩挲着周雨提前寄来的一根竹编书签,签上编着细小的“青溪”二字,边缘还留着竹条自然的纹理,是周雨用“细篾编”技法做的。“你说周师傅是不是已经在竹林里选好编展示架的竹子了?”她抬头问江亦辰,眼里满是期待,“上次视频时他说,要选五年生的楠竹,韧性好,编出来的架子既结实又轻巧。”
江亦辰刚给和叔发完消息,笑着点头:“和叔说他会带着新染的东巴纸过来,想在竹编节上设‘竹编东巴纸灯’体验区;段姐和阿雅也说要寄一批‘苍山蓝’扎染布,用来做竹编包的内衬。还有之前参加过木刻节、扎染节的读者,已经有三十多人报名来青溪,说要带自己做的手工品和大家交流。”
说话间,高铁缓缓驶入青溪镇所在的县城。苏晓棠透过车窗,远远就看到了成片的竹林——漫山遍野的绿,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铺在山间,风一吹,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
出了县城汽车站,周雨早已举着一个竹编的“青溪竹编节”牌子在等他们。她穿着一件淡绿色的棉麻外套,头发用竹编发簪挽着,手里还提着一个竹编篮子,里面装着刚采的青溪猕猴桃。“晓棠姐!江哥!一路辛苦了!”她跑过来,把篮子递到苏晓棠手里,“这是我们青溪的猕猴桃,刚从山上摘的,甜得很,你们尝尝。”
苏晓棠拿起一个猕猴桃,表皮覆盖着细密的绒毛,透着新鲜的果香:“谢谢小雨,每次来都让你破费。周师傅呢?是不是还在竹林里忙?”
“我爸一早就去后山竹林了,说要选几根最好的楠竹,编文化节的主展示架。”周雨一边引着他们往青溪镇走,一边说,“我们把文化节的场地设在了镇中心的老戏台旁,那里有个大广场,能搭体验区、展示区,还能容纳很多人看竹编表演。”
沿着青溪河边的石板路往镇里走,沿途的民居门口几乎都挂着竹编——有竹编的灯笼、竹编的簸箕、竹编的挂饰,还有人家把竹编的桌布铺在院中的石桌上,上面摆着刚泡好的蜀地绿茶。“你看那家‘竹语坊’,是我爸的徒弟开的,现在能编二十多种竹编花纹了。”周雨指着一家挂着竹编幌子的小店,眼里满是骄傲,“以前青溪只有我爸一个人还在坚持老竹编,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年轻人跟着学了,有的还把竹编卖到了外地。”
苏晓棠抬头望去,小店门口,一个年轻姑娘正拿着细竹篾,专注地编着一个竹编手包,旁边围了几个游客,正拿着手机拍照。“真好啊,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学竹编,这就是传承最该有的样子。”她转头看向周雨,“小雨,这次竹编节,你一定要多教大家几种简单的竹编技法,让更多人觉得竹编不难,愿意动手尝试。”
周雨用力点头:“我早就准备好了!我整理了‘竹编入门手册’,里面有编书签、编挂件的步骤图,还录了视频,到时候放在体验区,大家跟着学就能会。”
一、竹林选竹:老匠初心映青溪
到了周师傅家,放下行李后,苏晓棠和江亦辰就跟着周雨往后山竹林走。刚进竹林,就听到了“咔嚓”的砍竹声——周师傅正站在一棵高大的楠竹下,手里拿着一把磨得锃亮的柴刀,准备砍竹。
“爸!晓棠姐和江哥来了!”周雨朝着周师傅喊。
周师傅停下手里的活,转过身来,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晓棠,亦辰,你们可算来了!快过来看看这棵楠竹,五年生的,竹节均匀,韧性也好,编主展示架正合适。”
苏晓棠和江亦辰走过去,抬头看着这棵楠竹——足有三丈高,竹身翠绿,竹节之间的距离很均匀,没有明显的疤痕。“周师傅,怎么判断竹子是不是五年生的啊?”苏晓棠好奇地问。
周师傅指着竹身上的“竹节痕”:“你看这竹节上的痕迹,一年长一道,五年生的竹子,能看到五道明显的痕。而且五年生的竹子,竹身摸起来是‘凉的’,太嫩的竹子是‘温的’,太老的竹子是‘糙的’。”他伸手摸了摸竹身,“这棵竹子,摸起来凉丝丝的,竹皮也光滑,编出来的竹编不容易裂,还能保存很久。”
说着,周师傅举起柴刀,对准竹子根部,“咔嚓”一声,竹子应声倒地。他动作熟练地砍掉竹枝、削掉竹梢,只留下中间最粗壮的竹身。“砍竹子要‘稳准快’,一刀砍在根部三分之一的位置,不然竹子会倒得乱七八糟,还容易伤着旁边的竹子。”他一边处理竹子,一边给苏晓棠和江亦辰讲解,“处理好的竹子,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三天,让竹里的水分慢慢蒸发,这样编的时候竹条不容易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