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初夏总带着恰到好处的热烈,银杏小院的枝叶已郁郁葱葱,阳光透过叶片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院中央的木桌上——桌上摊着厚厚的《手作与你,皆是时光》手稿,封面用茶染布做底,上面绣着江亦辰团队研发的“天然材料多功能复合体系”分子结构图,旁边点缀着沙枣木片与银杏叶压花,是苏晓棠亲手设计的样式。
“最后一页的‘手作故事集’终于整理完了。”苏晓棠伸了个懒腰,把小木的沙枣林守护盒创作笔记、王姐的茶染茶具心路历程、周阿姨的苏绣创新心得一一归整好,“再加上亦辰写的‘天然材料技术指南’,这本书就算真正完成了。”
江亦辰刚从实验室回来,手里拿着出版社寄来的样书,封面的茶染布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浅绿,沙枣木片的纹理清晰可见。他坐在苏晓棠身边,翻开样书,里面不仅有详细的手作步骤图、材料调配公式,还有阿哲手绘的场景插画——苏州茶园的采茶、敦煌沙枣林的打磨、西安皮影戏班的上色,每一幅都生动细腻。
“出版社说,这本书首印一万册,已经被预订了六千多册,非遗机构和手作工坊都批量订购,想作为教材用。”江亦辰的声音里满是欣慰,“我们的技术终于能通过手作书,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了。”
苏晓棠拿起样书,轻轻抚摸封面的绣线:“还记得我们刚开始做天然材料研发时,你总说‘想让技术有温度’,现在终于做到了。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步骤,都是温度的证明。”
正说着,手机响了,是周阿姨打来的:“晓棠啊,我收到你寄的手作书样稿了!里面的苏绣步骤图太详细了,我的徒弟们都围着看,说以后再也不用对着老账本猜针法了。对了,非遗中心想邀请你和亦辰,下个月去北京参加‘非遗创新论坛’,给全国的传承人讲讲天然材料与手作的结合,你们愿意去吗?”
苏晓棠惊喜地看向江亦辰,见他点头,立刻答应:“愿意!我们一定去,还可以带些复合材料样本,现场给大家演示怎么用。”
挂了电话,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里看到了期待——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手作大赛的成功举办,再到手作书的出版,他们的努力正一步步开花结果,而“非遗创新论坛”,将是天然材料技术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新起点。
一、手作书出版:从纸上匠心到指尖传承
一周后,《手作与你,皆是时光》正式出版发行。首发式设在南京的先锋书店,现场挤满了手作爱好者、非遗传承人、媒体记者,还有很多参加过大赛的参赛者特意赶来——小木和父母从敦煌坐了两天火车,王姐带着女儿从苏州赶来,李爷爷也拄着拐杖,从西安带来了新做的皮影书签,想送给苏晓棠和江亦辰。
“这本书里有我的故事!”小木举着书,兴奋地向周围的人展示,“你们看,这是我的沙枣林守护盒,还有我和爸爸妈妈在沙枣林里的照片!”
王姐则拿着书,给大家翻到茶染茶具的章节:“这是我第一次做手作的步骤,苏老师和江老师教我的打磨木头、调配材料的方法,都写在里面了。现在我已经开了个小作坊,每天都有人来买我的茶染手作,这本书出版后,肯定会有更多人喜欢茶染。”
首发式的分享环节,江亦辰拿着复合材料样本,给大家讲解技术原理:“很多人觉得科研离生活很远,但其实,我们研发的天然材料,每个人都能用——用茶多酚和沙枣胶做黏合剂,粘手作摆件;用银杏黄酮和茶染汁做颜料,画皮影、绣苏绣;甚至可以用在家里的环保包装上,既健康又实用。”
苏晓棠则拿起书,翻到“手作故事集”部分:“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普通人与手作的相遇。王姐从茶农变成手作人,小木用沙枣木传递环保理念,周阿姨用苏绣诠释非遗创新……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手作不是复杂的技艺,而是用心对待生活的态度;天然材料也不是稀缺的资源,而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美好。”
分享结束后,签售环节排起了长队。很多人不仅买了书,还向江亦辰和苏晓棠请教手作问题:“江老师,我想做沙枣木的梳子,怎么才能防止开裂啊?”“苏老师,茶染布怎么才能染出渐变的颜色?”
两人耐心地一一解答,还现场演示了简单的手作技巧——江亦辰教大家用砂纸打磨沙枣木,苏晓棠则教大家调配茶染汁,现场染出小块的茶染布,送给排队的读者。
直到傍晚,签售才结束。小木的父母拉着苏晓棠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们,让小木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现在有很多人联系我们,想购买沙枣木手作,还有环保组织想和我们合作,一起守护沙枣林,这都是你们的功劳。”
苏晓棠笑着摇头:“这是小木自己的努力,他的守护盒里藏着对沙枣林的热爱,才会打动这么多人。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