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183章 沙枣林里植新绿,茶染布间续温情

敦煌的秋来得格外爽朗,湛蓝的天空下,成片的沙枣林泛着深绿,枝头挂满了橙红色的沙枣,像一串串小小的灯笼。小木拎着一个装满沙枣籽的布袋,在沙枣林里穿梭,他的身后跟着苏晓棠和江亦辰,两人手里各拿着一把铁锹,准备和小木一起种下新的沙枣树——这是“沙枣林守护计划”的第一期种植活动,由江亦辰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小木的父母负责组织,吸引了很多敦煌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参与。

“苏老师,江老师,你们看,这是我去年种的沙枣树,已经长到一米高了!”小木指着一棵枝叶茂盛的沙枣树,兴奋地说,“我给它取名叫‘手作树’,因为我用做守护盒剩下的沙枣木片做了个小木牌,挂在树上,上面写着‘用手作守护自然’。”

苏晓棠走过去,摸了摸树干,树皮粗糙却坚实,小木牌挂在树枝上,风吹过,发出轻轻的响声:“小木,你做得真好!这棵树不仅是沙枣林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手作故事的一部分。以后每年我们都来种沙枣树,让这片沙枣林越来越大,也让手作的故事越来越多。”

江亦辰则蹲在地上,用随身携带的检测仪测了测土壤的湿度和肥力:“土壤湿度适中,肥力也够,但沙枣林边缘的土壤有点盐碱化,我们得在那里种些耐盐碱的植物,比如沙棘,和沙枣树搭配种植,既能改善土壤,又能增加沙枣林的生态多样性。”

小木的父亲是位经验丰富的护林员,他听了江亦辰的建议,连连点头:“江老师说得对!以前我们只知道种沙枣树,没想到还能搭配其他植物。以后我们就按你说的做,让沙枣林长得更好。”

一、沙枣林守护计划:手作与环保的双向奔赴

上午十点,种植活动正式开始。参与的人们分成小组,有的负责挖坑,有的负责放沙枣籽,有的负责填土浇水,小木则忙着给大家分发他亲手做的沙枣木小牌子,上面刻着每个人的名字,让大家挂在自己种的沙枣树上。

苏晓棠和江亦辰分到了一组,江亦辰负责挖坑,苏晓棠则把沙枣籽放进坑里,再盖上一层薄土,浇上适量的水。“沙枣籽的种植深度很重要,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了不容易发芽,太浅了容易被风吹走。”江亦辰一边挖坑,一边给苏晓棠讲解,“我们之前做过实验,种植深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发芽率能达到80%以上。”

苏晓棠认真地记着,手里的动作也越来越熟练:“没想到种沙枣树还有这么多学问。以后我们可以把种植方法写进手作书的附录里,让更多人知道怎么种沙枣树,一起参与‘沙枣林守护计划’。”

不远处,小木正带着几个小朋友种沙枣树,他耐心地教小朋友们怎么放沙枣籽,怎么浇水:“放沙枣籽的时候,要轻轻放,不能用力压,不然籽会坏;浇水的时候,要慢慢浇,让水慢慢渗进土壤里,这样籽才能喝到水。”

一个小朋友好奇地问:“小木哥哥,为什么我们要种沙枣树啊?”

小木蹲下来,指着远处的沙漠,认真地说:“因为沙枣树能挡住风沙,让我们的家乡不被沙漠吃掉。而且沙枣还能吃,能做手作,是我们敦煌的宝贝。我们种沙枣树,就是在守护我们的家乡,守护我们的宝贝。”

小朋友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手里的动作却更认真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沙枣籽放进坑里,像呵护珍宝一样盖上土,浇上水。

中午时分,第一期种植活动结束了。大家一共种下了两百多棵沙枣树,每棵树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小木的母亲准备了一大锅沙枣粥,分给大家品尝,粥里的沙枣又甜又软,带着浓浓的果香。

“这沙枣是我们自己家种的,用敦煌的泉水煮的,大家尝尝,看看有没有敦煌的味道。”小木的母亲笑着说,给苏晓棠和江亦辰各盛了一碗。

苏晓棠喝了一口粥,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心里满是温暖:“太好喝了!这就是敦煌的味道,是沙枣林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江亦辰则拿出手机,给大家看他团队研发的“沙枣林监测系统”:“我们在沙枣林里安装了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风力等数据,还能通过手机APP查看,以后大家不管在哪里,都能知道沙枣林的情况。如果土壤湿度不够,APP还会提醒我们浇水。”

大家都围过来看手机,眼里满是惊喜。一位当地居民说:“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就能更好地照顾沙枣林了。以后我们不仅要种沙枣树,还要把沙枣林照顾好,让它成为敦煌的一道风景线。”

二、敦煌手作工坊:让沙枣木焕发新生

种植活动结束后,苏晓棠和江亦辰跟着小木来到了他家里——小木的父母把家里的一间平房改造成了“敦煌手作工坊”,里面摆放着小木做的沙枣木手作,有守护盒、小木牌、笔筒,还有用沙枣木和茶染布结合做的小摆件,墙上挂着《手作与你,皆是时光》和“沙枣林守护计划”的宣传海报。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