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冬末带着一丝回暖的迹象,银杏小院的灯笼还没撤下,却又添了新的景致——院里的木架上挂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作品,茶染布的香囊、沙枣木的摆件、皮影的装饰,风一吹,布料轻晃,木头的纹理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像一场流动的天然材料手作展。
评审阶段的第一天,小院里挤满了人。评审团由三部分组成:江亦辰团队负责技术检测,周阿姨、李爷爷等非遗传承人负责工艺评审,编画部的阿哲和非遗中心的王主任则负责创意与传播价值评估。桌上整齐摆放着编号的作品,每一件都附有参赛者的创作故事,等待着被细细审视。
“先从‘非遗创新类’开始吧,周阿姨您是苏绣大家,这部分您多把关。”王主任笑着说,递过一份作品清单,上面第一个就是周阿姨的《手作百景图》,但她却摆摆手,指着旁边一个编号为“F017”的作品:“先看别人的,我的作品最后评,免得大家有顾虑。”
众人都笑了,江亦辰拿起“F017”的作品——是西安李爷爷的皮影《丝路茶语》片段,商队掌柜的衣袍用茶染布缝制,驼队的轮廓用沙枣木镶嵌,颜料是改良后的天然材料,在灯光下鲜亮却不刺眼。他用便携式检测仪测了测黏合强度:“黏合强度0.8MPa,耐潮性A级,颜料耐光性达到行业标准的1.2倍,技术指标全优。”
李爷爷坐在旁边,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这都是亦辰和晓棠的功劳,要是没有新颜料,我的皮影早褪色了。我就是想把丝路的故事绣进皮影里,让年轻人知道,咱们的老手艺也能跟上时代。”
周阿姨仔细抚摸着皮影的衣袍,眼里满是赞叹:“茶染布的质感和皮影的羊皮特别搭,沙枣木镶嵌得也精致,没有一点毛刺,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这作品既有非遗的魂,又有创新的形,不错。”
一、评审团的激烈讨论:金奖归属的“神仙打架”
随着评审的推进,小院里的讨论声越来越热烈。当“日常实用类”的作品摆上桌时,王姐的“茶器四件套”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浅黄绿色的茶染布包裹着沙枣木茶杯,杯垫是茶芽形状,上面用茶汁和复合材料混合上色,杯身上刻着小小的茶园图案,旁边还放着一张手写的卡片:“这是我家茶园的春茶煮的茶染布,用它包着杯子,喝着茶,就像坐在苏州的茶园里。”
江亦辰测完技术指标,忍不住说:“这组茶器的色牢度是所有作品里最高的,水洗五次都没掉色,沙枣木的打磨也很细腻,没有一点油脂残留,黏合处严丝合缝,技术上无可挑剔。”
“我更看重它的故事性。”阿哲指着卡片,“王姐是茶农,第一次做手作,作品里没有复杂的技艺,却藏着对家乡的热爱。现在城里的人很少能接触到茶园,用她的茶具喝茶,就能感受到苏州的茶香,这种情感共鸣是很多专业作品都没有的。”
但很快,另一组作品让评审团陷入了纠结——是敦煌小木的“沙枣林守护盒”。盒子是沙枣木做的,侧面刻着细细的伸缩缝,衬里是浅绿的茶染布,里面放着一张手绘的沙枣林地图,每个标记点旁边都写着树的年龄:“这是我和爸爸妈妈种的沙枣树,最大的已经10岁了,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沙漠里的绿色有多珍贵。”
李爷爷拿起盒子,轻轻打开,里面还放着一小袋沙枣籽:“这孩子有心了,不仅做了盒子,还想让大家一起种沙枣树。咱们做手作,不光要好看实用,更要有点情怀,这孩子的作品,情怀够了。”
江亦辰也点头:“小木解决了沙枣木开裂的问题,还在材料里加了银杏黄酮,让盒子能防蛀虫,技术上比很多成人作品都成熟。而且他的作品还带动了同学参赛,传播价值很高。”
这下,评审团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王姐的茶器,认为它在实用性和情感共鸣上更胜一筹;另一派支持小木的守护盒,觉得它在创新和传播价值上更有优势。讨论声越来越大,连旁边帮忙整理作品的苏晓棠都忍不住凑过来:“要不我们再看看他们的创作视频?王姐的视频里,她凌晨三点就起来煮茶染布,说‘茶汁要熬够三小时,颜色才正’;小木的视频里,他在沙枣林里找木头,说‘要选长得直的树,做出来的盒子才结实’,两个孩子都很用心。”
周阿姨突然开口:“我觉得两个作品都该得金奖。王姐的茶器,是‘守’——守住了茶园的味道,守住了手作的初心;小木的盒子,是‘望’——望着沙枣林的未来,望着非遗的传承。‘守’和‘望’都很重要,不如我们在‘日常实用类’增设一个金奖,给两个孩子都一个肯定。”
众人都愣了一下,随即纷纷点头。王主任笑着说:“周阿姨说得对!咱们办大赛,不就是为了鼓励更多人吗?增设一个金奖,让更多有温度的作品被看见。”
二、参赛者的反应:来自远方的惊喜与感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