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深冬裹着层清冽的风,银杏小院的枝头虽已无叶,却挂满了阿哲手绘的灯笼,红的、黄的,印着茶染布、沙枣木、皮影的图案,风一吹,灯笼轻轻晃动,像把各地的手作记忆都挂在了院里。苏晓棠正坐在木桌前,整理“天然材料手作大赛”的报名资料,桌上堆着厚厚的信封,里面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构想——有苏州茶农的茶染茶具设计,有敦煌学生的沙枣木艺挂饰方案,还有西安手作爱好者的皮影书签创意,每一份都透着满满的用心。
“晓棠,第一批参赛材料包寄出去了吗?”江亦辰从实验室回来,手里拿着一份检测报告,“刚测了新批次的复合体系原料,茶多酚含量比之前还高,耐潮性又提升了5%,给参赛者用正好。”
苏晓棠抬头,眼里闪着光:“刚寄完!还附了阿哲画的材料使用指南,上面把调配步骤画成了卡通小人,新手也能看懂。对了,昨天收到一份特殊的报名资料,是苏州张阿姨介绍的茶农王姐,她想做一套‘茶器四件套’,用茶染布包着沙枣木茶杯,再用复合材料粘茶芽形状的杯垫,特别有创意。”
江亦辰凑过去,拿起王姐的报名资料,上面还附着一张手绘的设计图,茶杯上画着小小的茶园图案,杯垫是茶芽形状,旁边写着一行字:“想让城里的人用我的茶具时,也能闻到苏州的茶香。”他忍不住笑:“这个设计很有温度,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下,要是她在材料使用上有问题,随时提供帮助。”
正说着,手机响了,是念念打来的:“苏老师,江老师!大赛的官方公众号今天发了报名须知,才两小时就有两百多人咨询,还有非遗机构推荐了二十多位传承人参赛,周阿姨也说要绣一幅《手作百景图》参赛呢!”
苏晓棠惊喜地睁大了眼睛:“周阿姨也要参赛?太好了!她的苏绣加上天然材料,肯定能拿金奖。”
“周阿姨说,想把苏州的茶、敦煌的沙枣、西安的皮影都绣进作品里,用我们的复合黏合剂固定丝线,还要在布底用茶染做底色,说是‘把你们走过的路,都绣进一幅画里’。”念念的声音里满是笑意。
挂了电话,苏晓棠和江亦辰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里看到了期待。他们没想到,大赛能吸引这么多人参与,更没想到,这些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天然材料手作”的意义——不是复杂的技艺,而是藏在作品里的心意与温度。
一、茶农王姐的参赛故事:从茶园到手作的坚守
三天后,苏晓棠接到了王姐的电话,声音里带着些许焦急:“苏老师,我按指南调配复合材料,怎么粘杯垫的时候总粘不牢啊?是不是我哪里弄错了?”
苏晓棠连忙问:“王姐,您是不是直接把材料涂在沙枣木上了?沙枣木表面有油脂,得先用砂纸打磨粗糙,再涂材料,黏合效果才好。”
“啊!我没打磨!”王姐恍然大悟,“光顾着煮茶染布了,忘了处理木头表面。那我再试试,要是还不行,能不能麻烦你们远程指导下?”
“当然可以!”苏晓棠立刻加了王姐的微信,“您打磨完要是还有问题,就拍视频给我,我让亦辰帮您看。”
挂了电话,苏晓棠心里总有些放不下。王姐是苏州洞庭山的茶农,种了二十年茶,之前从没做过手作,这次参赛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家乡的碧螺春,也想给刚上大学的女儿凑学费——报名资料里写着,女儿在西安学设计,总说想帮妈妈把茶园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要不我们周末去趟苏州吧?”苏晓棠看着江亦辰,“王姐第一次做手作,肯定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指导,我们去现场帮她看看,也能顺便看看张阿姨,问问茶园的情况。”
江亦辰立刻点头:“好啊!正好带些新的复合体系样本,再给她带套便携式检测工具,让她测测茶染布的色牢度,这样作品质量更有保障。”
周末一早,两人驱车前往苏州。洞庭山的茶园虽已入冬,却依旧泛着浅绿,王姐的家就在茶园旁,一间小小的平房,门口晒着刚采的茶叶,院里摆着她做了一半的茶器——茶染布已经染好,浅黄绿色,透着淡淡的茶香;沙枣木茶杯磨得光滑,却还没粘杯垫;旁边放着个小陶罐,里面装着她自己熬的茶汁,打算用来给杯垫上色。
“苏老师,江老师,你们怎么真的来了!”王姐又惊又喜,连忙把他们迎进屋,“刚打磨完杯垫,正准备涂材料,你们来得太及时了。”
苏晓棠拿起杯垫,用手摸了摸表面:“打磨得很光滑,但边缘有点锋利,得再用细砂纸磨圆,不然用的时候容易刮手。”说着,她拿起砂纸,演示怎么磨圆边缘,“力道要轻,顺着木纹磨,这样木头不会开裂。”
江亦辰则拿出便携式检测工具,测了王姐熬的茶汁:“茶汁的茶多酚含量很高,用来上色特别好,但要加少量复合体系,不然颜色容易掉。我教您调配比例,茶汁和复合材料10:1,涂在杯垫上,晾干后色牢度能达到4级,水洗三次都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