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棠把江亦辰说的细节补进文稿时,窗外的梧桐叶已长得浓绿,风穿过枝叶的声音伴着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成了书房里最温柔的背景音。她看着屏幕上“石凳上的矿泉水瓶”这段文字,忽然想起大一暑假在老家偶遇江亦辰的场景——那时她刚从图书馆回来,在巷口看到他背着地质锤,手里攥着瓶没开封的矿泉水,见了她就慌忙把水塞过来,说“路过便利店买的,你渴了吧”,现在想来,他哪里是路过,分明是特意等在那里。
“这段可以再加点画面感,比如矿泉水瓶上的水珠,还有他攥着瓶子的手指泛白的样子。”江亦辰端着切好的水果走进书房,凑到屏幕前看了一眼,“你那时候接过水就说了声谢谢,没注意到我手在抖吧?我那时候怕你看出来我是故意等你,紧张得手心全是汗。”
苏晓棠笑着把这段补充进去,又翻到之前写“夫子庙表白”的章节:“你还记得那天你手里的兔子灯吗?灯穗上挂着个小铃铛,走路的时候叮当响,你怕吵到我,还特意用手捏着铃铛。”江亦辰点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当然记得,那兔子灯是我前一天特意去工艺品店挑的,挑了好久才选了个最可爱的,就想着你肯定会喜欢。”
书稿写得很顺利,五月初的时候,苏晓棠已经完成了一半。出版社的编辑打电话来问进度,听到她写的是“错题本藏情书”的故事,兴奋地说:“这个题材太戳人了!现在很多读者就喜欢这种真实又温暖的青春故事,等你写完,我们一定重点宣传。”
挂了电话,苏晓棠把编辑的话告诉江亦辰,他正帮她整理旧照片,闻言笑着把一张泛黄的合影递过来:“你看这张,是高三毕业照,我站在你后面第三排,特意往你这边挪了挪,就想跟你靠得近一点。”苏晓棠接过照片,果然看到江亦辰站在人群里,目光却朝着她的方向,嘴角还带着浅浅的笑。
“这张照片我得扫描下来,等书出版的时候当插页。”苏晓棠小心地把照片夹进错题本,“还有你当年的地质笔记,里面画的矿石图特别认真,也可以放几张进去,让读者看看你年轻时的样子。”江亦辰从书柜里翻出那本地质笔记,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里面的矿石手绘图却依旧清晰:“这本笔记还是我高考后买的,想着以后学地质能用,没想到现在还能派上这用场。”
六月初,南京的栀子花开了,苏晓棠带着书稿去出版社和编辑讨论细节。编辑翻到“火车上的背影”那章,眼眶有些发红:“苏老师,这段写得太动人了,我想起我大学时喜欢的男生,也曾经偷偷跟在我后面送我回家,现在看这段,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们。”
苏晓棠笑着说:“其实很多人的青春里都有这样的小事,看似不起眼,却是最珍贵的回忆。我写这本书,就是想把这些小事记下来,让大家想起自己青春里的那个人。”编辑点头,又建议道:“我们可以在书的最后加个‘读者互动’板块,让大家分享自己青春里的‘错题本故事’,肯定能引起很多共鸣。”
从出版社回来的路上,苏晓棠特意绕到南京的老街区,买了两串刚出锅的糖炒栗子——是江亦辰高中时最喜欢吃的零食。回到家时,江亦辰正在院子里给梧桐浇水,看到她手里的糖炒栗子,眼睛一下子亮了:“好久没吃这个了,还是当年的味道吗?”
“你尝尝就知道了。”苏晓棠把栗子递给他,看着他剥开栗子壳,小心翼翼地把果肉递到她嘴边,忽然想起高中时的运动会,他也是这样,把自己的栗子分给她,说“这个甜,你吃”。时光好像绕了个圈,当年的少年成了身边的丈夫,却还是像以前一样,把最好的都留给她。
七月初,苏晓棠终于完成了《错题本里的情书》的初稿。她把书稿打印出来,和江亦辰坐在客厅里,逐字逐句地修改。读到“银杏叶夹错题本”那段时,江亦辰忽然说:“其实我后来又去捡了很多银杏叶,都夹在我的地质笔记里,想着等我们结婚的时候拿给你看,结果后来搬家的时候弄丢了几片,现在只剩最后一片了。”
他从书房里翻出那片银杏叶,叶子已经有些脆了,却被精心地压在塑封里:“这片是我结婚那天夹进去的,想着以后跟你一起回忆的时候,能有个念想。”苏晓棠接过塑封的银杏叶,眼眶有些发热——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总是用这样的方式,把爱意藏在时光的细节里。
修改完书稿,苏晓棠把它发给编辑。八月中旬,出版社传来消息,书稿通过审核,预计十月初就能出版。编辑还发来设计好的封面,蓝色的背景上印着一个旧错题本,封面上用铅笔写的“晓棠”两个字隐约可见,旁边还画了片小小的银杏叶。
“这个封面设计得真好,跟我们的故事特别配。”苏晓棠把封面给江亦辰看,他盯着封面上的错题本,轻声说:“好像又回到了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总想着,要是能跟你一起看这个错题本就好了,没想到现在,我们还能一起看到它变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