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江南飘着绵密的春雨,苏晓棠正在书房修改新书初稿,手机突然弹出一条微信消息,是个陌生的群聊邀请,备注写着“高二(3)班二十年同学会筹备群”。她点进去一看,群主是当年的班长周磊,群里已经热闹起来,几十条消息刷屏,大多是“好久不见”“终于找到组织了”的感叹。
“你看,周磊建了同学会的群,说下个月在母校附近的酒店聚聚。”苏晓棠把手机递给正在整理地质样本的江亦辰,他凑过来看了一眼,指尖在屏幕上划过那些熟悉的名字,忽然笑了:“没想到还能联系上这么多人,当年坐在我前排的王浩,总爱上课传纸条,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两人翻着群聊记录,周磊在群里发了同学会的时间——五月中旬的周六,地点定在高中母校旁边的“杏园酒店”,还特意备注“大家可以带家属,记得多带点当年的旧照片、旧物件,一起回忆青春”。群里立刻有人响应,有人说要带当年的校服,有人说要带班级日记,苏晓棠看着消息,忽然想起阁楼里的那个错题本。
“我们把你的错题本带去好不好?”苏晓棠抬头看江亦辰,“当年你把心事藏在里面,现在正好跟同学们分享分享,肯定很有意思。”江亦辰耳尖微红,却还是点头:“好啊,不过到时候可别让我一个人说,你也得说说当年没发现的那些小事。”
接下来的一个月,两人偶尔会在群里跟老同学互动。周磊私聊他们,说当年的班主任李老师也会来,还让他们帮忙联系几个失联的同学。苏晓棠想起当年的语文课代表林薇薇,上学时跟她住一个巷子,后来听说去了北京工作,便试着通过老家的邻居找到了她的微信,没想到林薇薇一看到群聊邀请,立刻回复“一定到,早就想跟大家聚聚了”。
临近同学会,苏晓棠开始收拾要带的旧物。她从铁盒里拿出那个蓝白封面的错题本,又翻出当年的毕业照、高三时的笔记本,还有江亦辰送她的第一片银杏叶——虽然已经压得有些变形,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纹路。江亦辰则找出了当年的地质笔记,里面还夹着几张他画的校园速写,有教学楼前的银杏树,有操场边的小卖部,还有教室靠窗的那个位置——正是苏晓棠当年坐的地方。
“你什么时候画的这些?”苏晓棠翻着地质笔记里的速写,惊讶地问。江亦辰挠挠头:“高三下学期的课间,那时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想把校园里的样子都记下来,特别是你常待的地方,就偷偷画了下来。”苏晓棠看着速写里熟悉的场景,忽然想起当年课间总能看到江亦辰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原来他画的不是矿石,是她所在的时光。
同学会那天,天终于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江南的小巷里。苏晓棠穿了件浅青色的连衣裙,江亦辰则穿了件白色衬衫,两人提着装旧物的袋子,沿着当年上学的路往杏园酒店走。路边的老槐树还在,只是比当年粗壮了许多,巷口的小卖部变成了便利店,只有墙上的涂鸦还隐约能看出当年的痕迹。
“还记得这条路吗?高三那年冬天,你骑自行车摔了一跤,我扶你去医务室,你还说‘没事,别耽误你做题’。”江亦辰指着路边的一块石板,“当时你就摔在这里,膝盖破了好大一块,却还笑着说不疼。”苏晓棠点点头,想起那天江亦辰把自己的围巾摘下来给她裹住膝盖,还一路推着自行车送她回家,路上买了个烤红薯,说“吃了暖和”。
走到酒店门口,远远就看到周磊站在门口迎接,他比当年胖了些,头发也有了几根白丝,看到苏晓棠和江亦辰,立刻笑着迎上来:“晓棠、亦辰,可算等到你们了!当年你们俩可是咱们班的‘学霸组合’,现在还这么般配!”
跟着周磊走进包间,里面已经坐了十几个人,大多是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当年的语文课代表林薇薇穿着红色的连衣裙,看到苏晓棠,立刻站起来抱住她:“晓棠!二十年没见,你还是这么漂亮!当年我们一起在巷口等公交,你总给我带你妈妈做的桂花糕,我到现在还想着那个味道。”
苏晓棠也很激动,拉着林薇薇的手聊起当年的事,江亦辰则被当年的体育委员赵强拉到一边。赵强当年是学校的篮球明星,现在依旧身材挺拔,他拍着江亦辰的肩膀:“亦辰,当年你可是咱们班的‘闷葫芦’,除了做题就是看晓棠,现在终于把人娶回家了,够厉害!”江亦辰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想说话,就听到有人喊“李老师来了”。
众人立刻站起来迎接,当年的班主任李老师已经七十多岁,头发全白了,却依旧精神矍铄。她笑着走进来,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苏晓棠和江亦辰身上:“晓棠、亦辰,我还记得你们俩当年坐前后桌,亦辰总爱帮晓棠讲数学题,现在看来,那时候就有苗头了啊!”
大家笑着落座,服务员开始上菜,都是当年江南常见的家常菜——糖醋排骨、清蒸鲈鱼、桂花糯米藕,还有苏晓棠当年最爱吃的荠菜馄饨。李老师看着桌上的菜,感慨道:“当年你们总说学校食堂的菜不好吃,现在尝尝这些,是不是比当年的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