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非典型大明士大夫生存实录 第172章 明夷于飞

“老爷、老爷······”

张昊晃了晃神,把思绪收回来。

半岛从3月便进入热季,许久未下雨,夜风时有时无,屋子里有些干燥闷热,追逐灯光的夜蛾不停地撞在纱窗上,噗噗作响。

安生的规划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单凭商贸就能扎根海外各地,让诸夷脱钩不能,何况还拥有强大的武力。

如今东西海岸诸港的驻军,正在清扫绿教政权,以及抄掠地方权贵和犹太商人行会,这是海贸司接盘的最佳时机,因此安生急于外出。

眼前这个年轻人高额头,脸上挂着温和的微笑,短须修剪整齐,身材有些单薄,这让张昊忍不住担心,那副瘦削的肩膀能否负起重任。

“坐,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安生觉得老爷肯定是认可了他的规划,去茶几边坐下,语带激动,把所思所想全盘托出。

“这边港口几乎都有铸厂船厂,咱不缺船只武器,不缺货物资金,眼下独独缺人,异族不可靠,印度华侨也不多,那就要从国内雇人。

印度洋是商业通衢,只要银楼能在这边铺开,或者能抽调一批账房给属下,用不了几年,东印海贸公司就把生意做遍坤舆图上的国家!”

张昊倒杯茶递过去,笑道:

“不是只有海贸司缺人,伤残老兵已经并入各部门,依旧不够用,我本想早些回国雇人,又被这场战事耽搁,人手补齐要等来年。”

安身微微皱眉,端着茶杯缓缓道:

“香料贸易如今咱们来做,采购学不来葡夷强取豪夺,加上来回时间、船货损耗、水手死亡、舰队巡航,成本高得惊人。

葡夷入侵这边,只会压榨破坏,眼下南洋、印度诸国最缺生活用品,属下算过账,这笔买卖不输高级香料和奢侈品贸易。

针线锅盆、纸墨家具这些传统买卖,是明国商人长项,粗瓷杂器丝织,只要从国内请来师傅,就能在本地生产······”

张昊见他眼神发亮,滔滔不绝,也没去插话。

与西夷的殖民掠夺贸易不同,明国商人的经营之道,在于收集信息,区别不同消费需要,处处抢占先机,比如按照西方客户要求烧制瓷器。

瓷器乃明国独有,出口货并不拘泥现有式样,而是别出机枢,荤腥不忌,月港未破时,商人与夷商签订单,各种成套瓷器,都是量身定制。

丝棉织品也一样,印度产棉,波斯亦有丝绸,但是这些商品在明国的丝棉织物面前,都是陪衬,没有任何丝织品,能与明国江南丝绸抗衡。

观音亭并入南洋海贸司,从老贼们交出的历年账簿来看,他们知道诸夷每年需要多少货,在倭国能卖多少货,与羊城方家联手,供销一体。

陈闽生做甲必丹时,葡夷每年运来多少美洲白银,逃不过老贼法眼,如果南洋缺银,这一年国内来的商船只会少不会多,决不搞低价倾销。

因此海贸这块儿,天朝自古都是喝头啖汤,可惜大明君臣作死的本领个顶个,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若要扭转局面,必须推动国家转型。

从封建国家向近现代国家转型,在于农业赋役改为工商财税,没错,工商税收支撑朝廷财政,是塑造国家形态、进而推动国家转型的标志。

海关税则是国家财政向现代转型的主要动力,所以鹰酱末年,特靠谱挥舞关税大棒,满世界吸血,这也是他办十三行和海贸司的根本原因。

有各大洋海贸公司源源不断供血,他才能对大明进行一场胯腹涤肠式的改革,而这一切的大前提,是要在东印公司树立现代财政管理标杆。

说人话就是,南洋和印度海贸公司,实行了现代会计账册与审计制度,还为职员提供了高额的薪水与丰厚的养老金,很简单,但仅此不够。

更为重要的是制度,就是将政治与行政分离,或者说将负政治责任的政务官,与负管理责任的事务官分离,海贸公司实质是专业行政机构。

所有的职员都是事务官,凭借业绩与能力对安生负责,也由安生决定升迁与降职,不受他人干预,而安生仅对他负责,此外不受他人影响。

如此,安生主管的东印公司便拥有独立的地位与权力,不像大明的官僚部门那样,上下相维,大小相制,只要官大一级,谁都能指手画脚。

此外,东印公司还受指西司常务委员监督,坐享红利的股东们也会盯着它,将来海关(十三行和市舶司)、证交所(股民)也会盯着它。

这世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无论朝代兴衰、个人悲欢,概莫能外,因此金权是操纵人类的终极权力,至于王权和神权,一体三面而已。

安生说得口干,喝茶的当口,张昊起身去书案后坐下,笔蘸丹朱,在报告上做了批示。

他觉得应该给安生充足的成长空间,强行灌输一些理念反而不妥,又给安生签发出差考察公函,也就是拿去政务部审批盖章的行移,老茅如今是指西司常务委员会政务委员,这道程序得走,告诫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