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白山的人参果树枝桠间开始凝结细小的花苞时,灵枢学院新落成的“跨界生物实验室”里,四组透明饲养箱一字排开,一场关乎两界生物基因融合的实验正拉开序幕。林木戴着无菌手套,将最后一只实验兔放入饲养箱——箱内的两只兔子形态相似却气质迥异:来自异界圣地的“灵月兔”耳尖缀着淡蓝灵晶,周身萦绕着若有若无的灵气;来自主世界的家兔则毛色雪白,眼神温顺,周身灵气微弱得几乎不可察。
“今天启动第一阶段实验,分两组进行。”林木在实验记录本上清晰标注,“A组:异界灵月公兔+主世界家兔母兔;B组:异界灵月母兔+主世界家兔公兔。重点监测两组的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兼容性、妊娠率及后代存活情况,核心目标是验证两界兔类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站在一旁的主世界生物学家赵教授,正调试着贴在饲养箱壁上的微型监测仪,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兔子的心率、体温及灵气波动数据:“灵月兔的基础灵气浓度在0.3-0.4单位,家兔仅0.08-0.1单位,灵气差异可能影响生殖细胞活性。我们需要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尤其关注发情期的激素变化与灵气峰值的关联性。”
这场实验的构想,源于林木半年前在异界圣地的发现——精灵族饲养的灵月兔不仅生长速度比主世界家兔快35%,肉质中还含微量灵气,长期食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若能突破生殖隔离,培育出兼具“高生长率+灵气滋养+本土适应性”的后代,既能为畜牧业提供优质新品种,更能为后续两界哺乳动物、鸟类甚至鱼类的跨界融合积累关键数据,堪称两界生态深度融合的“试金石”。
实验初期,两组兔子的表现截然不同。
A组的灵月公兔对环境适应极快,入箱当天就开始用鼻子探索角落,耳尖的灵晶不时闪烁,仿佛在释放灵气标记领地;而家兔母兔则显得格外谨慎,缩在饲养箱一侧,每当灵月公兔靠近,就会竖起耳朵,心跳明显加快,监测仪显示其皮质醇(应激激素)水平比正常状态高20%。
“需要用灵植缓解应激。”林木从培育棚取来新鲜的灵溪草,揉碎后均匀撒在A组饲养箱内。淡绿色的灵溪草释放出0.2单位的温和灵气,很快包裹住家兔母兔。半小时后,它的心率逐渐平稳,甚至主动凑到灵月公兔身边,嗅探它耳尖的灵晶——这是放下警惕的信号。
而B组的相处则充满“反差萌”。灵月母兔自带“高冷”属性,入箱后始终蜷缩在铺有灵植干草的角落,周身灵气形成一层无形的“屏障”,每当家兔公兔试图靠近,灵气波动就会明显增强,仿佛在“拒绝”;反倒是家兔公兔格外主动,频繁用脑袋蹭饲养箱壁,还会将新鲜的苜蓿草推到灵月母兔面前,像在“示好”。
“B组的灵气屏障是关键。”赵教授指着监测数据,“灵月母兔的灵气波动频率与家兔公兔完全不同,可能导致信息素无法有效传递。我们可以尝试用精灵族的‘灵息调和剂’,稀释后喷洒在箱内,降低灵气屏障的排斥性。”
林木立刻联系异界圣地的精灵族培育师,当天就收到了用灵植提取的调和剂。稀释后的调和剂喷洒后,B组饲养箱内的灵气波动逐渐变得平缓,灵月母兔终于不再蜷缩,而是抬起头,用鼻子轻嗅家兔公兔推来的苜蓿草——两组实验终于同步进入“适应期”。
接下来的一周,实验团队每天记录两组兔子的行为细节:
A组的灵月公兔率先进入发情期,耳尖的灵晶从淡蓝变为亮蓝,周身灵气波动频率从每分钟12次提升至25次,还会绕着家兔母兔转圈,用前爪轻轻拍打地面——这是异界灵月兔特有的求偶行为。而家兔母兔在灵气的“引导”下,发情周期比正常情况提前了1.5天,开始主动蹭灵月公兔的身体,双方的信息素终于实现“跨界匹配”。
B组的发情则稍晚两天。灵月母兔发情时,周身会释放出带有灵气的淡香信息素,监测仪显示这种信息素能刺激家兔公兔的激素分泌,使其睾酮水平提升30%。最终,家兔公兔通过反复“示好”,成功突破灵气屏障,与灵月母兔完成了第一次交配。
“两组均成功交配!”实验进行到第十天,负责夜间监测的研究员激动地敲响了林木的办公室门。监控画面中,A组的交配时长约8分钟,灵月公兔的灵气始终保持稳定输出;B组的交配时长约6分钟,灵月母兔的灵气屏障在交配过程中完全消散,灵气与家兔公兔的生理节律形成了短暂的“共振”。
接下来的三周,实验团队重点监测两组母兔的妊娠指标。他们每天采集母兔的血液样本,分析孕酮水平与灵气代谢的关联:
A组的家兔母兔在交配后第7天,孕酮水平从1.2ng/mL升至3.8ng/mL,同时灵气代谢速率加快——这是成功妊娠的典型信号;第14天,通过B超检查,能清晰看到子宫内有3个发育正常的胚胎,胚胎周围还环绕着微弱的灵气光晕,这是继承灵月兔基因的初步表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