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穿越之我是精灵王 第157章 拓疆域

华山岩脉阵眼的符文数据传回专项办时,周研究员正带领技术团队在实验室里搭建锁灵阵三维模型。屏幕上,嵩山、泰山、华山的分阵眼以淡蓝色光点呈现,连接三者的“灵气丝线”在地图上蜿蜒,却在触及东北平原、青藏高原时突然中断,像被无形的屏障挡住。

“果然和松衍前辈说的一样,上古锁灵阵只覆盖了中原九州,到不了现在的边疆地区。”周研究员指着地图上的空白区域,语气凝重,“要是只激活现有的分阵眼,东北、西北、西南的灵气浓度最多只能达到0.8J/m3,远低于中原的2J/m3,生态改善效果会大打折扣。”

林木刚从华山育苗基地赶回来,身上还带着护脉藤的淡香。他看着屏幕上的阵图,手指在空白区域划过:“专项办的李主任也提到,要让灵气‘全域覆盖’,不能只局限于中原。咱们能不能在现有锁灵阵的基础上,补建新的阵眼,把灵气丝线延伸到边疆?”

林果坐在旁边,手里捧着一本从国家图书馆借来的上古阵法古籍,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古籍里说,锁灵阵的‘灵气丝线’靠‘地脉节点’连接,只要找到边疆的地脉主节点,在节点上建‘补阵眼’,再用护脉藤编织‘灵植网’,就能把新阵眼和原有阵眼连起来。就像给旧衣服打补丁,让阵图变大。”

这个想法让众人眼前一亮。周研究员立刻调出全国地脉探测数据,在屏幕上标注出边疆的地脉主节点:“东北的长白山、西北的天山、西南的横断山,这三个地方的地脉能量最足,适合建补阵眼!而且,这些节点附近都有天然灵泉,能给补阵眼提供灵气支撑,和中原的分阵眼条件差不多。”

可问题很快出现——边疆地脉节点的地质环境远比中原复杂:长白山的地脉藏在火山岩层下,温度极高;天山的地脉被冰川覆盖,灵气带着“寒性”;横断山的地脉则穿梭在断裂带中,波动极不稳定。普通护脉藤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补阵眼的建设一度陷入僵局。

“得改良护脉藤,让它能适应不同的极端环境。”林果抱着一堆边疆土壤样本,钻进了育苗基地的实验室。她将长白山的火山土、天山的冰川土、横断山的断裂带土壤分别装在培育皿里,再加入不同比例的灵晶砂、瑶池水,甚至尝试混入少量星枢石粉末,观察护脉藤种子的发芽情况。

连续三天,林果都泡在实验室里。第一天,火山土中的种子刚发芽就被高温灼伤;第二天,冰川土中的种子根系冻成了冰晶;直到第三天,她在种子浸泡液里加入了松衍前辈提供的“岩脉灵液”——一种从华山岩脉中提取的、能中和极端灵气的液体,情况才出现转机。

“成功了!”林果兴奋地跑出实验室,手里举着三个培育皿,“你看,加了岩脉灵液的护脉藤,在火山土里能耐高温,在冰川土里能抗寒,在断裂带土里能稳定根系!而且,它们的根须能分泌‘灵植胶’,能把新阵眼和旧阵眼的灵气丝线粘在一起,不会断开!”

专项办的会议室里,晨光透过落地窗洒在长桌上,铺展开的全国地脉图泛着淡淡的油墨香,旁边的玻璃展柜里,放着三株不同形态的护脉藤样本——翠绿的是中原通用型,暗红的是长白山抗火型,银白的是天山抗寒型,叶片上还沾着微量灵晶砂,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这些样本对外仅标注为“特殊生态修复植物”,核心的灵气属性从未向公众披露。

周研究员正对着电脑调试锁灵阵三维模型,屏幕上,淡蓝色的灵气丝线已从原有中原九州延伸出三条粗壮分支,像手臂般环抱住东北长白山、西北天山、西南横断山,唯有代表“总阵眼”的位置仍标着红色问号。

“把边疆与中原的生态改善数据对比调出来,避开‘灵气浓度’的表述,用‘植被恢复率’‘作物生长指数’替代。”他对助手叮嘱,指尖敲击键盘,调出一组柱状图——中原地区植被恢复率提升35%、作物生长指数1.3;长白山植被恢复率28%,天山25%,横断山23%;未覆盖边疆区域仅8%,数据差异清晰却隐去了核心原理。

林木和林果坐在旁边,反复核对汇报材料。林果的笔记本上,护脉藤改良细节旁都标注了“对外技术口径”:抗寒型标注为“低温适应性植物培育”,灵植胶称为“天然生物黏合剂”。“天山脚下牧民反馈牧草长势好,对外要归因为‘草原生态补水工程’;黄河粮农说凡豆增产,就说是‘新型有机肥试验推广’,不能露半点灵气相关的口风。”她抬头提醒,眼里带着严谨——灵气复苏尚属内部机密,民众只知生态与农业改善,不知背后的地脉与阵法。

林木点点头,在汇报稿“民生影响”部分补充:“所有民生改善均以常规技术项目名义推进,暂未向公众披露灵气复苏核心,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认知波动。后续将根据总阵眼激活进展,再制定分阶段科普计划。”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