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武当山时,暮色已漫过金顶,晚霞将紫霄宫的琉璃瓦染成暖红色。周研究员抱着装有脉生草标本的紫檀木盒,一路都在念叨实验方案,连坐在车里都没闲着,时不时掏出放大镜对着标本的根须端详,嘴里还念念有词:“这导管结构太特殊了,简直像精密仪器,普通植物根本长不出这样的根……”
果儿坐在副驾,手里捧着灵息镜,镜面还残留着武当山地脉的灵气数据——0.45J/m3的浓度,却带着“裹而不泄”的滞涩感。她指尖划过镜面,忽然开口:“你有没有觉得,武当山的灵气不是‘散不出来’,是‘被按住了’?就像有人用手捂住装满水的海绵,再怎么挤,也只能漏出一点点。”
林木握着方向盘,目光落在前方渐暗的山路:“之前在崂山以为是本源虚弱,到了武当才发现地脉里藏着这么多灵气,现在看来,‘灵气被封’的可能性更大。脉生草就是打开封印的‘钥匙’,只是这把钥匙后来丢了,封印就越收越紧。”
车子刚驶进市区,周研究员就催着直奔研究所。深夜的研究所灯火通明,实验室内更是一片忙碌——他戴着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将脉生草标本放在生物显微镜下,调整焦距后,屏幕上立刻显现出根须的微观结构:密密麻麻的管状纤维相互缠绕,形成细密的“灵气通道”,通道内壁还覆盖着一层淡金色的果胶,在灯光下泛着微光。
“你们看这层果胶!”周研究员指着屏幕上的亮层,语气激动,“我刚才检测了成分,里面含有一种特殊的‘抗阻因子’,能抵抗地脉屏障的压力!普通植物的根须碰到屏障就会被弹开,而脉生草的根须靠这层果胶,能直接扎进去,把灵气导出来!”
果儿也凑到屏幕前,掏出手机调出异界脉养灵植的根须照片对比:“异界的脉养灵植根须也有导管,但没有这层果胶,只能在浅层地脉输送灵气,没法突破深层屏障。看来脉生草是专门为‘破障’而生的!”
林木站在旁边,指尖捏着一片从标本上取下的干叶,闭目感应——干枯的叶片里,还残留着一丝微弱的“破障气息”,像是沉睡的火种,只要遇到合适的“燃料”,就能重新点燃。他忽然想起瑶池水,立刻从背包里取出样本瓶:“周老师,试试用瑶池水浸泡标本的根须,说不定能激活残留的破障因子!”
周研究员立刻照做,用滴管吸取少量瑶池水,滴在脉生草的根须上。不过片刻,屏幕上的根须竟微微颤动起来,那层淡金色的果胶泛起微光,原本干瘪的导管也隐约有了“充盈”的迹象。“有反应了!”周研究员猛地坐直身子,“瑶池水里的矿物质能和果胶产生共鸣,激活破障因子!这就是上古时期用瑶池水灌溉脉生草的原因!”
果儿也没闲着,从背包里取出一小段异界灵植藤——这是她特意从灵植圃剪来的,韧性强、适应力高,最适合做改良实验。她将灵植藤剪成细条,泡在装有瑶池水的培养皿里,再滴入几滴从脉生草果胶中提取的原液:“我试试改良灵植藤的根须,让它长出类似脉生草的导管。要是能成,就能用它当‘临时钥匙’,先引一点灵气出来应急。”
三人忙到后半夜,才在实验室的沙发上稍作休息。林木刚闭上眼,手机就震动起来,是小果打来的,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点急切,还夹杂着缘缘轻轻的叫声:“林木哥哥!后院的树苗今晚特别奇怪,新长的叶子之前一直卷着,刚才突然舒展开了,还泛着绿光!它跟我说,‘地下的硬壳松了个小缝,漏了点暖乎乎的气出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硬壳松了?”林木瞬间清醒,坐直身子追问,“小果,你再问问树苗,那个‘小缝’在哪个方向?是不是朝着嵩山的位置?”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小果清脆的回答:“树苗说小缝在西北边,往嵩山的方向!它还说,那边有个‘大疙瘩’,之前一直紧紧的,今晚突然松了一下,缝就漏气了!”
“大疙瘩?”周研究员也被吵醒,凑过来听着,“嵩山是中岳,对应天上的天枢星,之前在崂山看到的《天枢考》里说‘天枢定地脉之纲’,说不定那个‘大疙瘩’就是地脉的‘枢纽’!枢纽松动,屏障才会出现缝隙!”
这个猜测让实验室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果儿立刻起身跑到培养皿旁,惊喜地发现泡在瑶池水里的灵植藤已经有了变化——根须末端长出了细小的白色绒毛,在显微镜下看,正是初步形成的“导管雏形”。“灵植藤有反应了!”她激动地说,“再培育几个小时,导管就能成型,咱们明天一早就去嵩山,说不定能在枢纽处找到破障的关键!”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三人就带着实验样本和改良后的灵植藤出发了。车子驶往嵩山的路上,周研究员的手机不断收到实验室助手发来的消息:“周教授,人工导管合成成功了!用脉生草纤维和瑶池水凝胶做的导管,已经能穿透模拟的地脉屏障,灵气引气率达到30%!”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