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201章 墨染纸页记手作,山河岁月入书来

南京的深秋总裹着一层温润的凉,银杏小院的枝头缀满金黄,风里带着玄武湖岸的桂花香,落在苏晓棠摊开的牛皮纸笔记本上。她指尖拂过纸页上的手工样品——有东乡的沙枣木片、大理的扎染碎布、香格里拉的藏绣线头、丽江的东巴纸边角,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碎片,正沿着她画的虚线,慢慢拼成第四本书的雏形。

“又在摆弄你的‘宝贝’?”江亦辰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手里提着刚买的糖炒栗子和热奶茶,相机包上挂着的沙枣核挂坠沾着点银杏叶的黄,“刚跟出版社的李编辑通了电话,她说你第三本《藏在布纹里的暖》销量不错,读者都在问什么时候出第四本,正好趁这个深秋,灵感肯定足。”

苏晓棠抬头,眼里亮着细碎的光,指尖捏起那块淡蓝色的扎染碎布——是去年在大理染的山茶花布剩下的,边缘还留着她缝相机带时的针脚:“我想好了,第四本书就叫《手工里的山河岁月》,把我们去东乡、大理、香格里拉、丽江的手工故事都写进去,既有教程,又有背后的人和事,让读者不仅能学手工,还能感受到每个地方的温情。”

她起身时带倒了桌边的木盒,里面的手工工具哗啦啦滚出来——有次仁奶奶送的藏绣针、登巴师傅刻的沙枣木梳、和叔做的东巴纸刀,江亦辰弯腰帮她捡,指尖触到那把木梳,还能感觉到上面细腻的木纹:“这个主意好,之前你总说,手工不只是手艺,更是人心的传递。比如马大爷的沙枣枝、段奶奶的扎染线,这些都该写进书里。”

苏晓棠接过木梳,放在牛皮纸笔记本上,旁边写下“东乡·沙枣木梳”几个字,笔尖顿了顿,又添上“2026.3 小木教我刻芽纹”的备注:“我还想在书里加‘手工小剧场’,把当时做手工的场景画出来,比如在沙溪古镇,杨师傅教我刨木头时,小木在旁边递砂纸的样子,肯定很有趣。”

第一章 灵感:银杏树下的手工铺陈

接下来的几天,苏晓棠把银杏小院的木桌彻底清空,铺上浅灰色的亚麻布,将这些年收集的手工素材一一摆开——左边是“地方专属区”,东乡的沙枣核、茶染布,大理的板蓝根染料包、三角梅花干,香格里拉的藏香包、酥油块,丽江的东巴纸手账、核桃叶干,每样东西都用透明小袋子装着,贴上手写标签;右边是“工具区”,从最常用的桑蚕丝线、手工剪刀,到特殊的藏绣绷子、东巴纸抄纸框,整齐地排在竹编篮里。

江亦辰下班回来,总能看到她蹲在桌前,像个孩子摆弄宝藏一样,把素材挪来挪去。有天晚上,他刚进门,就见苏晓棠拿着两块沙枣木片比对,眉头皱得紧紧的:“你看,这块是杨师傅帮我刨的,木纹特别顺,这块是我自己刨的,边缘还不平整,我想在书里写‘新手刨木小技巧’,把这两块当对比图,读者肯定一看就懂。”

他走过去,从背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鼻尖萦绕着她发间的桂花香:“这个想法好,还可以加个‘错误示范’板块,把你之前染坏的茶染布、绣错的藏绣图案放进去,告诉读者‘手工不怕错,重要的是用心改’。”

苏晓棠眼睛一亮,立刻从抽屉里翻出那块染花的茶染布——是去年在东乡试沙枣叶染料时,煮太久变成深褐色的,当时她还难过了好久。现在这块布被她剪成了小块,边缘缝上了浅棕色的线,变成了个小小的杯垫:“你看,我把它改成杯垫了!书里可以写‘失败手工改造计划’,教大家怎么把做错的手工变成新东西,这样更有意义。”

江亦辰拿起杯垫,指尖拂过上面的针脚,忽然想起当时她染坏布时的样子——眼眶红红的,却还是把布收进抽屉,说“以后说不定能用得上”。他忍不住笑了:“当时我还劝你别难过,没想到你真的把它变成了宝贝。这本书里,最珍贵的就是这些‘不完美’的故事。”

第二章 框架:山河为卷,手工作笔

确定了主题,苏晓棠开始搭建书籍框架。她在牛皮纸笔记本上画了个思维导图,中心是“手工里的山河岁月”,四周分了四个大分支,分别对应“东乡·沙枣时光”“大理·扎染清风”“香格里拉·藏绣暖阳”“丽江·东巴纸韵”,每个分支下面又细分出“故事篇”“教程篇”“细节篇”“互动篇”。

“故事篇”要写每个地方遇到的人——马大爷守着沙枣林做木活,段奶奶一辈子扎染不辍,次仁奶奶用藏绣传递吉祥,和叔坚持做东巴纸;“教程篇”要详细写手工步骤,从沙枣木刻的工具准备,到扎染的染色时间,再到藏绣的针法、东巴纸的抄纸技巧,每个步骤都要配手绘插图;“细节篇”要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技巧,比如沙枣枝要煮软再编,扎染线要拉紧才不会漏色,藏绣针要选细的才好绣花纹,东巴纸要晾在通风处才不会皱;“互动篇”则要留出让读者参与的部分,比如“你的沙枣苗日记”“我的扎染小作品”,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手工故事。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