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173章 秋染古城皮影暖,科艺共护非遗传

西安的九月总裹着层醇厚的秋意,古城墙的青砖被晒得泛着暖光,街角的柿子树挂着满枝橙红的果,风一吹,叶子落在斑驳的门楼上,像给千年古都盖了层浅黄的绒毯。江恋棠跟着父母走在书院门的青石板路上,手里攥着块刚买的皮影书签——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穿着红底金线的袄,皮影边缘还留着手工刻制的细痕,带着淡淡的桐油香。

“前面就是李爷爷的皮影戏班了,”江亦辰指着巷弄深处的老门脸,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写着“李家皮影”,“之前跟他打电话,说最近在筹备‘古城秋韵’皮影展,就是担心传统皮影颜料在灯光下容易褪色,想让我们帮忙看看能不能改良。”

苏晓棠抬头看着木牌,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刻痕——纹路里还嵌着细尘,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之前在书里写过传统皮影颜料,大多是用矿物粉加动物胶调的,好看是好看,但确实不扛晒,灯光一照就容易变浅。这次我们带的改良材料里,有之前在南京试验的天然色素稳定剂,或许能帮上忙。”

刚推开门,就听到里屋传来“沙沙”的刻刀声。李爷爷正坐在靠窗的木桌前,戴着老花镜,手里握着把细刻刀,在半透明的驴皮上刻着皮影的衣纹。桌上摆着几碟颜料,有赭石红、石青蓝、藤黄,旁边放着块刚上色的皮影——是个老生角色,脸谱已经画了一半,却能看出颜色比旁边的旧皮影浅了些。

“李爷爷!”江恋棠先喊了一声,把手里的皮影书签递过去,“我们刚在巷口买的,您看这手艺,跟您比怎么样?”

李爷爷放下刻刀,接过书签,眼里露出笑意:“这孩子,还是这么嘴甜。这书签刻得还行,就是衣纹太浅,没劲儿。你们来得正好,我正犯愁呢——你看这块老生皮影,昨天刚上的色,今天在窗边晒了会儿,颜色就淡了,要是开展时天天照灯光,估计没几天就没法看了。”

江亦辰凑过去,拿起皮影仔细看了看:“传统颜料里的动物胶稳定性差,遇到强光就容易分解。我们这次带了两种稳定剂,一种是从银杏叶里提取的黄酮类物质,一种是用沙枣胶改良的黏合剂,都能增强颜料的附着性,您要不要试试?”

李爷爷眼睛一亮,立刻把桌上的颜料碟推过来:“试试!当然要试试!我这一辈子就跟皮影打交道,就想让这老手艺能多留会儿,要是颜料能不褪色,这皮影展就能多办些日子,让更多娃子看看咱们西安的皮影有多好看。”

苏晓棠从帆布包里拿出小瓶稳定剂,先倒了几滴银杏叶提取物在藤黄颜料里,用细笔搅拌均匀:“李爷爷,您先在废驴皮上试试色,看看会不会影响颜料的原本色泽。传统皮影的颜色讲究‘浓而不艳,亮而不燥’,可不能因为加了稳定剂,把老味道给改没了。”

李爷爷点点头,拿起细笔,在废驴皮上画了片小叶子。等颜料干透,他把驴皮拿到窗边——阳光照在上面,藤黄的颜色依旧鲜亮,没有丝毫变浅,甚至比之前的颜料更有光泽:“好!太好了!颜色一点没变,还更亮了!晓棠,你这东西太管用了!”

江亦辰又把沙枣胶黏合剂倒在赭石红颜料里:“这个黏合剂不仅能稳定颜色,还能让颜料更耐磨。传统皮影玩久了,衣纹处的颜色容易被蹭掉,加了这个,就算孩子们摸一摸,也不容易掉色。”

李爷爷立刻用改良后的赭石红,给老生皮影画脸谱。笔尖在驴皮上游走,红色的颜料顺着刻痕铺开,均匀又鲜亮。等画完,他用指腹轻轻蹭了蹭,颜料果然没掉渣,忍不住感叹:“这黏合剂也绝了!我年轻时跟我爹学皮影,就盼着颜料能耐用点,没想到现在真能实现了。”

接下来的几天,江家三口都在皮影戏班帮忙。江亦辰负责调试稳定剂的比例,根据不同颜料的特性调整用量——石青蓝需要多加点银杏叶提取物,藤黄则要搭配沙枣胶黏合剂,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苏晓棠跟着李爷爷学传统皮影上色技巧,比如“先浅后深”“色随纹走”,还把这些技巧记在笔记本上,准备写进下一本手作书里;江恋棠则拿着画本,把改良颜料的过程、李爷爷刻皮影的样子都画下来,准备编画部的同事们做“西安皮影”章的插画。

“恋棠,你看这皮影的关节,”李爷爷拿着块刚刻好的皮影,指着胳膊处的卯榫结构,“传统皮影的关节都是‘活卯’,能转还不容易掉,你画的时候可得把这细节画出来,别让人以为是用胶水粘的。”

江恋棠赶紧在画本上补了几笔,把卯榫的纹路画得更清晰:“李爷爷,您放心,我不仅要画关节,还要把您调颜料的手法画进去,比如您握笔的姿势,蘸颜料的量,都记下来,让读者知道这皮影不是机器做的,是您一笔一刀刻出来、画出来的。”

李爷爷听了,眼里泛起泪光:“好娃子,有心了。这皮影啊,就怕没人记着,没人学。现在你们不仅帮我改良颜料,还把这手艺画下来,写进书里,比给我送啥都强。”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