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171章 急讯惊断手作暖,同舟共赴科研关

南京的四月末总爱落些毛毛雨,细得像牛毛,飘在报社的玻璃窗上,晕开一片片小小的水痕。念念正和阿哲、小夏围着桌案,把刚印好的《四季手作札记》样书摊开,指尖抚过封面的烫金书名——下面绣着的沙枣与银杏纹样,是苏晓棠前晚连夜用云锦金线补绣的,在暖黄的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你妈妈这手艺也太绝了!”小夏捧着样书,翻到“敦煌沙枣”章的插画,“这沙枣叶的金线绣边,比印出来的还生动,读者拿到肯定要惊到!”阿哲也点头,指着“西安皮影”章的插画面:“我刚才跟印刷厂确认了,下周就能批量印刷,到时候我们先给敦煌的老木匠爷爷寄一本,再给苏州的张阿姨送过去,让他们看看自己的故事印在书里的样子。”

念念笑着应着,刚想拿出手机给妈妈发样书的照片,苏晓棠的电话先打了过来。屏幕上“晓棠”两个字刚亮起,就带着急促的震动,念念心里莫名一紧——妈妈很少这样连铃声都没响完就打来。

“念念,你跟同事们说声,妈妈这边有点急事,得去趟江南研究院。”苏晓棠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平时没有的急促,还有隐约的风声,“你爸爸的科研队……遇到点麻烦,刚才打电话说关键样本出了问题,设备也出了故障,让我过去帮忙看看。”

“样本?是之前爸爸说的那个手作材料研究样本吗?”念念立刻站起来,手里的样书都忘了放下,“严重吗?要不要我跟您一起去?”

“不用,你在报社好好跟同事们收尾样书的事,妈妈跟你爸爸汇合就行。”苏晓棠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快步收拾东西,“你爸爸说样本是之前从敦煌带回来的沙枣胶和南京的银杏木纤维,本来是想研究怎么改良让手作材料更耐用,结果保存的时候湿度没控制好,现在成分有点不稳定,设备参数也乱了。妈妈之前跟你爸爸一起整理过这些材料的特性笔记,或许能帮上忙。”

挂了电话,念念跟阿哲、小夏简单说了情况,两人都赶紧催她:“你快跟苏老师说注意安全,样书这边我们盯着,肯定没问题!”小夏还把刚装袋的样书递了一本,“给苏老师带上,路上要是有空能翻翻看,也能放松点。”

苏晓棠这边刚把帆布包拉链拉好,门口就传来了敲门声——是江亦辰派来接她的同事老周,手里拿着车钥匙,脸色也带着焦急:“苏老师,江队刚才又催了,说样本要是再不稳定,之前三个月的研究数据可能都要受影响,我们得尽快赶过去,走高速的话一个半小时能到。”

“麻烦你了老周,我都收拾好了,现在就能走。”苏晓棠把那本样书塞进包里,又检查了一遍随身带的笔记本——里面记着她这几年做手作时,对沙枣胶、银杏木、腊梅染汁的特性观察,比如沙枣胶在湿度60%以上会发黏,低于40%会开裂;银杏木纤维泡在腊梅汁里能增强韧性,这些都是她一次次实验记下来的,或许真能帮上忙。

车子刚驶出小区,苏晓棠就给江亦辰打了电话。听筒里传来嘈杂的机器声,还有江亦辰略带沙哑的声音:“晓棠,你到哪了?我们刚才测了样本的黏度,比正常数值低了30%,设备的温度传感器也坏了,没法精准控制保存环境,几个年轻队员都快急哭了。”

“我刚上高速,老周开车,估计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到。”苏晓棠把车窗稍微降下点,让风透进来清醒些,“你先别急,跟队员们说先把样本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别再动设备了。我记得之前我们一起做沙枣胶实验的时候,你说过沙枣胶的黏度跟湿度、温度都有关系,尤其是刚提取出来的新鲜胶,湿度要控制在55%左右,温度22℃最稳定,你现在先看看实验室的温湿度计,是不是偏离这个范围了?”

“温湿度计刚才看了,湿度70%,温度28℃,难怪样本不对劲!”江亦辰的声音明显松了点,“我这就让队员们调整实验室的除湿机,先把湿度降下来,等你到了我们再测黏度。”

挂了电话,苏晓棠翻开那本样书,指尖落在“敦煌沙枣”章的插画上——阿哲画的沙枣林里,老木匠爷爷正用沙枣胶黏合木牌,旁边的陶缸里装着刚熬好的沙枣胶,冒着淡淡的热气。她想起去年夏天在敦煌,江亦辰特意跟着老木匠爷爷学熬沙枣胶,记了满满两页笔记,说“这东西天然环保,要是能改良黏度,以后手作展的展架黏合都能用,比化学胶水安全多了”。

当时她还笑他,“你一个搞材料科研的,怎么还跟手作较上劲了”,江亦辰却说“手作材料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我们搞科研的,不就是要把这些智慧挖出来,让更多人能用嘛”。现在想来,那些看似平常的手作时光,其实早就为今天的科研埋下了伏笔。

车子在高速上平稳行驶,雨渐渐停了,天边透出点淡淡的光。老周偶尔跟苏晓棠聊两句,说江亦辰这三个月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有时候半夜还在群里发样本数据,就为了赶在五月的手作材料展前出成果,“江队说要是研究成了,就能给像老木匠爷爷、张阿姨这样的手艺人免费提供改良材料,让他们的手作能保存更久,不容易坏”。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