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168章 春深金陵报社路,画稿间藏母书缘

南京的三月总裹着层软乎乎的绿,梧桐树刚抽新叶,嫩得能掐出水来,风一吹,叶影就落在太平南路的老砖墙上,晃得人眼晕。念念背着妈妈苏晓棠连夜缝的帆布包,站在“金陵晚报”的老楼前,指尖反复摩挲着包上绣的小银杏——针脚有点歪,是妈妈昨晚赶工到两点的成果,包侧还别着块沙枣木刻的小牌子,刻着“念念实习顺利”,是小石头上周从敦煌寄来的,木牌上还留着淡淡的沙枣香。

“别紧张,编画部的李主任是妈妈的老读者,人特别好。”苏晓棠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带着点笑意,“要是有人问起我的书,你就说……就说作者本人托你给大家带了沙枣糕,在你包里第二层。”念念忍不住笑,低头拉开包链,果然看到个牛皮纸包,里面装着切成小块的沙枣糕,裹着透明糖纸,像一颗颗小琥珀:“妈,你这是早就预谋好要‘贿赂’我同事啊?”“什么贿赂,是分享!”苏晓棠的声音顿了顿,又软下来,“要是不习惯,中午就给妈妈打电话,我们去吃李记的牛肉锅贴。”

挂了电话,念念深吸一口气,推开老楼的玻璃门。楼道里飘着淡淡的油墨香,墙上挂着老报纸的复印件,有几十年前的金陵雪景,也有去年敦煌手作展的报道,照片里妈妈正和林阿婆一起绣沙枣胡杨图,沈知遇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块沙枣木坯,笑得温和。念念盯着照片看了几秒,突然听见身后有人喊:“是念念吧?我是李姐!”

转身就看到个穿米白色风衣的女人,头发挽成低髻,别着支银杏木的发簪,手里拿着本摊开的画册,封面上印着《沙枣与银杏》的字样——正是妈妈去年出版的手作散文集。“终于把你盼来啦!”李姐快步走过来,握住念念的手,掌心暖暖的,“你妈妈上周就跟我打电话,说你画画特别好,还会刻木牌,我们编画部正好缺个懂手作的小姑娘帮忙整理插画素材。”

跟着李姐往二楼走,楼梯转角的书架上摆着不少书,最显眼的一排全是苏晓棠的作品,从最早的《手作时光》到最新的《四季手作札记》,书脊上都贴着小小的便利贴,有的写着“这里的腊梅染教程超实用!”,有的画着个小骆驼,旁边写着“敦煌篇看哭了”。“这是我们部门的‘宝藏书架’,”李姐笑着说,“每次做手作主题的插画,我们都要翻你妈妈的书找灵感,尤其是《沙枣与银杏》里的插画,阿哲现在画敦煌题材,还总对着书里的沙枣林临摹。”

编画部的办公室在二楼尽头,推开门就闻到一股混合着颜料香和咖啡香的气息。靠窗的位置摆着四张桌子,每张桌上都堆着画稿和颜料,墙上贴满了半成品的插画——有秦淮河的画舫,有敦煌的驼队,还有苏州的苏绣纹样,最中间的一块白板上,用马克笔写着“四月选题:《四季手作札记》插画特辑”,下面画了个大大的沙枣和银杏的图案。

“大家快过来!这就是苏晓棠老师的女儿,念念!”李姐拍了拍手,三个年轻人从座位上站起来。靠门的男生穿着牛仔外套,头发微卷,手里还握着支画笔,笔尖沾着浅棕色的颜料,像是刚画完沙枣木的纹理:“我叫阿哲,负责插画!念念你好!我超喜欢你妈妈的书,尤其是《沙枣与银杏》里敦煌篇的插画,我去年画报社的敦煌手作展报道,全是照着书里的沙枣林画的!”

坐在阿哲旁边的女生扎着高马尾,桌上摆着个腊梅染的笔袋,正是妈妈教林阿婆的那种染法:“我叫小夏,负责排版!我家里有你妈妈所有书的签名版,上次在南京手作展,你妈妈还帮我在《四季手作札记》上写了‘手作即心意’,我现在还夹在我的工作本里呢!”

最里面的女生戴着圆框眼镜,桌上放着个银杏木刻的笔筒,刻着和念念帆布包上一样的小银杏:“我叫陈姐,负责校对。这个笔筒是我照着你妈妈书里的教程刻的,刻坏了三块木头才成功!你妈妈书里写的‘顺着木纹刻,木头会听话’,我现在刻东西还总念叨这句话呢!”

念念看着眼前热情的同事,原本的紧张瞬间消了大半,她从包里拿出沙枣糕,分给大家:“我妈妈让我给大家带的沙枣糕,用敦煌的沙枣和驼奶做的,说谢谢大家喜欢她的书。”“哇!沙枣糕!”阿哲眼睛一亮,接过一块就咬了一口,甜意瞬间漫开,带着点沙枣特有的嚼劲,“跟你妈妈书里写的一模一样!她说敦煌的沙枣糕要煮三个小时,还要加两勺驼奶,果然特别香!”

小夏也咬了一口,拿出手机翻出照片:“你看,这是我去年去敦煌玩,特意按你妈妈书里的地址找的沙枣林,还摘了点沙枣回来,煮了沙枣汤,我同事都说好喝!”照片里的沙枣林金灿灿的,小夏站在树下,手里举着一串沙枣,笑得灿烂,背景里还能看到老木匠爷爷的木工房,门口摆着几块沙枣木坯。

“我也去过!”陈姐凑过来,翻出手机里的木刻作品,“这是我照着你妈妈书里的‘沙枣胡杨图’刻的木牌,送给我闺蜜当生日礼物,她现在天天挂在包上,说比买的首饰还好看!”木牌上的胡杨枝干苍劲,沙枣果小巧可爱,刻得格外用心,看得出来花了不少时间。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