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134章 敦煌客至续前缘,胡杨树下埋旧念

南京的五月末总把暖意酿得很稠,清晨的阳光刚漫过胡杨小花园的塑料棚,就被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搅碎了静谧。苏晓棠正蹲在棚前查看新芽的第五片真叶,指尖刚触到叶片的锯齿边,就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晓棠,我回来了。”

她猛地回头,就见江亦辰提着两个帆布包站在园门口,风尘仆仆的脸上带着笑意,卡其色外套的衣角还沾着敦煌的沙粒。苏晓棠起身时,膝盖不小心撞到了棚架,却顾不上疼,快步跑过去抱住他——他怀里还带着敦煌的干燥暖意,胡杨木香混着阳光的味道,瞬间填满了她心里空了半个月的地方。

“回来就好。”苏晓棠的声音闷在他的怀里,指尖攥着他外套的衣角,像怕他再走似的。江亦辰轻轻拍着她的背,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声音带着旅途的疲惫,却格外温柔:“让你担心了,胡杨王的根系没事,就是有点缺水,我和老木匠爷爷一起浇了水,还松了土。”

他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块打磨光滑的胡杨木坯,上面刻着小小的“归”字:“这是在敦煌刻的,想你的时候就刻两刀,现在终于能亲手交给你了。”苏晓棠接过木坯,掌心传来木头的温意,“归”字的笔画里还留着淡淡的刀痕,像把半个月的思念都刻在了里面。

棠棠和阿敦听到声音,从屋里跑出来,围着江亦辰又蹦又跳。“爸爸,你带敦煌的沙粒回来了吗?”棠棠扯着他的衣角,眼睛亮晶晶的,“我想把沙粒装在瓶子里,和胡杨芽的叶子放在一起。”阿敦则更关心木刻:“江叔叔,你这次在敦煌刻了‘胡杨王’吗?我想照着刻一个。”

江亦辰笑着点头,从另一个包里拿出两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敦煌的细沙,还有一本新的木刻图谱:“沙粒给棠棠,图谱给阿敦,里面有胡杨王的刻法,我们一起学。”孩子们拿着礼物跑回屋里,客厅里很快传来他们的笑声,像把阳光都引进了屋子。

苏晓棠牵着江亦辰的手走进书房,错题本还摊在书桌上,最新一页停留在五月七日——王奶奶走的那天。她指着页面上的“平安”荷包照片,轻声说:“王奶奶走得很安详,她绣的荷包,我放在书架上了。”江亦辰顺着她的指尖看去,书架上的荷包在阳光下泛着浅黄的光,旁边是“胡杨连理枝”木刻,还有奶奶的胡杨叶干罐。

“我们以后每年都去给王奶奶扫扫墓,讲讲胡杨的故事。”江亦辰拿起错题本,翻到江亦辰离开的那一页,“你写‘明月不谙离恨苦’,我在敦煌的夜里,也总看月亮,觉得它把光洒到南京,就能让你少点牵挂。”苏晓棠靠在他的肩膀上,翻开新的一页,写下:“五月二十一日晨,亦辰从敦煌归来。他带了刻着‘归’字的木坯,还有敦煌的沙粒,怀里的暖意比阳光还暖。原来离别再苦,重逢的甜也能把它盖过去——这大概就是因果里的温柔,先苦后甜,从不缺席。”她在旁边贴了张刚拍的木坯照片,“归”字在阳光下闪着淡淡的光。

上午十点,门铃又响了。苏晓棠开门时,愣了愣——门口站着小木和月牙,小木手里提着个藤筐,里面装着敦煌的葡萄干和胡杨叶饼,月牙则抱着个布包,上面绣着金黄的胡杨王。“苏阿姨,江叔叔!”月牙笑着挥手,“我们跟老木匠爷爷一起来的,爷爷去社区活动室了,让我们先过来。”

江亦辰连忙把他们让进屋里,小木放下藤筐,从里面拿出一个旧木盒:“江叔叔,我们在胡杨王的根下,发现了这个木盒,里面是太爷爷当年埋下的木刻!”打开木盒,里面是块巴掌大的胡杨木刻,上面刻着一棵小胡杨,树下站着两个小人,旁边写着“一九七二年秋,与阿棠共植”,字迹是爷爷的,带着岁月的苍劲。

苏晓棠拿起木刻,指尖拂过上面的小人,忽然想起奶奶的书信里写过,一九七二年秋天,爷爷和奶奶在敦煌种了第一棵属于他们的胡杨,后来因为风沙太大,胡杨没活下来,爷爷就刻了这个木刻,埋在胡杨王下,说“让胡杨王替我们守护这段时光”。“这是爷爷和奶奶的回忆。”苏晓棠的眼眶有点热,“我们把它和连理枝木刻放在一起,让它们做个伴。”

月牙打开布包,里面是件绣品,绣的是南京的胡杨小花园,塑料棚里的新芽、石凳、甚至棠棠画的“胡杨小家庭”都绣在了上面:“这是我和妈妈一起绣的,妈妈说,要把南京的胡杨和敦煌的胡杨绣在一起,就像我们的情谊一样,永远连着。”苏晓棠接过绣品,小心地铺在书桌上,阳光落在上面,金线绣的阳光像真的一样,暖得人心头发热。

小木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照片:“对了,江叔叔,我们还遇到了一位老绣娘,她说认识太爷爷!她叫林阿婆,当年太爷爷在敦煌支教时,帮她修过绣架,还教她在绣品里加胡杨叶的纹路,说‘这样绣品能保存更久’。林阿婆现在还在用这个方法,她让我们把这张照片带给你们,说想跟你们视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