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127章 春融河暖植新绿,风携家韵满金陵

南京的三月总裹着软乎乎的风,吹得秦淮河的水波轻轻晃,也吹得学校小花园里的土气透着松快。棠棠蹲在刚翻好的土地前,指尖捏着一颗饱满的胡杨籽,小心翼翼地往土里按——这是阿敦昨天从敦煌带来的,籽粒比南京的胡杨籽更宽些,外壳泛着浅褐的光,阿敦说这是胡杨王今年刚结的新籽,种下就能长得壮。

“要埋得深一点,不然风会吹走的。”阿敦蹲在旁边,手把手教棠棠调整手指的力度,他掌心沾着土,却毫不在意,眼睛盯着棠棠手里的种子,像在守护宝贝,“石爷爷说,胡杨籽要跟‘心意’一起种,心诚了,它就长得快。”

棠棠点点头,把种子埋进土里,又用小铲子轻轻盖了层薄土,还在旁边插了个小木牌——上面是她昨天连夜刻的“棠棠&阿敦的胡杨”,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等它发芽了,我们每天都来浇水好不好?”她抬头看向阿敦,阳光洒在两人沾着土的手背上,像镀了层暖金。

阿敦用力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画满了敦煌胡杨的生长记录:“我把‘棠棠’(敦煌的胡杨苗)的成长画下来了,你看,它长到这么高的时候就冒芽了。”他指着本子上的线条,“我们也给这颗种子画记录,比一比它和‘棠棠’谁长得快!”

苏晓棠站在不远处,看着两个孩子认真的模样,手里的相机轻轻按下快门。她今天特意穿了件绣着胡杨叶的浅衫,背包里装着昨晚刚绣好的“胡杨共生图”——上面是两棵并肩的胡杨苗,一棵缀着敦煌的金,一棵染着南京的绿,根须在土里悄悄缠在一起。“等小胡杨发芽了,就把这幅绣品挂在小花园的木架上。”她跟身边的石建国说,语气里满是期待。

石建国手里捧着《胡杨家风录》,正翻到爷爷写胡杨籽的那一页,字迹透着当年的温度:“1974年春,带学生种胡杨籽,孩子们说要让胡杨陪着敦煌长大。”他抬头看向小花园里的两个孩子,眼眶微微发热:“师父当年的心愿,现在终于看到了——不仅敦煌的胡杨在长,南京的胡杨也在长,两个城市的孩子,也像胡杨一样,紧紧连在一起了。”

江亦辰这时扛着一块新做的木牌走过来,木牌上刻着“南京-敦煌胡杨小花园”,边缘还雕了圈胡杨叶的纹路。“刚从木匠铺取回来的,趁今天天气好,我们把它立在花园门口。”他放下木牌,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调整位置,“以后每个来小花园的人,都知道这是南京和敦煌一起种的胡杨。”

围观的小朋友们立刻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出主意:“要立在最显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木牌旁边种点小花!”“等胡杨长大了,我们就在树下讲故事!”棠棠和阿敦听着,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他们昨天还在“胡杨约定手册”里写了“要让小花园变成小朋友的乐园”,现在看来,这个约定很快就要实现了。

立好木牌后,孩子们开始分工:小宇和小木(敦煌小组来的另一个孩子)负责给新翻的土地划格子,方便种更多胡杨籽;小诺和月牙(视频远程指导)负责用彩笔在木牌上画小胡杨;棠棠和阿敦则继续种胡杨籽,每颗种子旁边都插着小小的木牌,写着种籽人的名字。

“我要把种子种在‘阿敦’(南京的胡杨苗)旁边,让它们当邻居!”棠棠指着不远处那棵半米高的胡杨苗,树干已经挺得笔直,新叶泛着浅绿。阿敦立刻跟着学,把一颗种子种在棠棠种子的旁边:“那我的种子就跟你的当邻居,等它们发芽了,也像我们一样,永远不分开。”

苏晓棠看着这一幕,悄悄拿出“时光错题本”,在新的一页写下:“三月十二日,南京与敦煌的孩子共种胡杨籽。风里有土的香,有孩子的笑,还有胡杨生长的期待。原来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孩子把约定种进土里,让家风跟着胡杨一起扎根。”她还在旁边贴了张刚拍的照片——两个孩子蹲在土里,手里捧着胡杨籽,阳光落在他们脸上,像画里的模样。

中午,恋棠和陈阳特意送来亲手做的梅花糕,装在印着胡杨图案的食盒里。“刚出锅的,快趁热吃!”恋棠把梅花糕分给孩子们,看着小花园里的木牌和新翻的土地,笑着说,“以后这就是孩子们的小天地了,等胡杨长大了,我们再来这里办‘胡杨家风小课堂’,让更多人知道你们的故事。”

阿敦咬了一口梅花糕,甜糯的豆沙在嘴里散开,眼睛立刻亮了:“太好吃了!棠棠姐姐,你能教我做吗?我想学会了,回去做给石爷爷和敦煌的小朋友吃。”

棠棠立刻点头,拉着阿敦的手往家里走:“走!我家就在附近,我们现在就做!”苏晓棠和石建国跟着,看着两个孩子手拉手的背影,忍不住相视而笑——春天的风里,好像连空气都甜了。

下午,棠棠家的厨房里热闹起来。棠棠系着小围裙,站在灶台前,教阿敦揉面团;苏晓棠在旁边指导,告诉他们梅花糕的豆沙馅要放多少;江亦辰则负责拍照,把两个孩子沾着面粉的小脸、认真揉面的模样都拍下来,说要放进《胡杨家风录》的再版里。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