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121章 敦煌再赴黄金约,胡杨树下续新篇

棠棠把最后一本“胡杨故事手册”塞进背包时,南京的暑气正裹着蝉鸣漫进阳台。手册的封面是她亲手画的——南京的浅绿胡杨与敦煌的金黄胡杨在纸上相拥,中间用彩笔写着“南京-敦煌 胡杨小传人”,边角还沾着没擦干净的蜡笔痕迹,像极了当年恋棠第一次画胡杨时的模样。苏晓棠蹲在旁边,帮她把那片发光胡杨叶、爷爷的旧钢笔,还有刚绣好的胡杨香囊一一放进侧袋,指尖碰到香囊上的金线,忽然想起石建国在电话里说的话:“七月的敦煌胡杨,正慢慢变黄,像给树干披了件金衣裳,就等你们来呢。”

“外婆,敦煌的胡杨王是不是已经满树金黄了?”棠棠拎着背包转了个圈,浅绿连衣裙的裙摆扬起,上面绣的胡杨叶图案在阳光下闪着光——这是苏晓棠前一晚连夜修改的,在原有图案旁加了个小小的“阿敦”字样,“阿敦弟弟说要在胡杨王下给我留最好的刻刀木坯,还要教我刻敦煌的‘飞天胡杨’。”

苏晓棠笑着点头,从衣柜里拿出一个浅绿棉布包,里面是给敦煌孩子们准备的礼物:南京云锦做的小荷包、绣着秦淮河景的手帕,还有棠棠和“胡杨小组”同学一起刻的胡杨木坯,每个木坯上都刻着不同的家风短句——“敬学业”“爱家人”“守本心”,和爷爷当年教学生的家训一模一样。“这些礼物要亲手交给敦煌的小朋友,告诉他们,南京的胡杨和他们的胡杨,永远是好朋友。”

江亦辰这时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一个新做的胡杨木工具箱,里面整齐摆放着十几把磨好的刻刀,刀把上都刻着“胡杨传韵”四个字。“这是给两个‘胡杨小组’的孩子准备的,”他打开工具箱,拿起一把刻刀递给棠棠,“用这个刻敦煌的胡杨,比之前的更顺手,你教小朋友刻的时候,要记得提醒他们,刻刀要稳,心要诚,就像太爷爷当年教我的那样。”

出发那天,恋棠和陈阳特意调了假,开车送他们去机场。棠棠坐在后座,怀里抱着那盆敦煌胡杨王幼苗——如今已经长到她胸口高,叶片边缘开始泛出淡淡的金黄,是敦煌胡杨特有的色泽。“爸爸妈妈,你们放心,我会把南京胡杨小组的故事讲给敦煌的小朋友听,还会拍好多胡杨王的照片回来,贴在‘家风墙’上。”

安检口前,恋棠帮棠棠理了理连衣裙的领口,指尖拂过上面的胡杨叶:“到了敦煌要听外公外婆的话,每天记得给小胡杨浇水,妈妈等着看你和胡杨王的合影,等着听你讲新的胡杨故事。”

飞机起飞时,棠棠扒着舷窗,看着南京的高楼渐渐变成绿色的剪影,忽然指着窗外的云层大喊:“外婆你看!那片云像胡杨王的形状!”苏晓棠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云层确实像一棵展开枝桠的胡杨,在阳光下泛着金边,和她想象中敦煌胡杨王的模样一模一样。江亦辰坐在旁边,翻开爷爷的支教日记,指尖停在1972年7月的那一页——上面写着“今日胡杨始泛黄,学生们说要给胡杨王‘披金衣’,还捡了好多胡杨叶,夹在课本里当书签”,字迹里藏着当年的温度,仿佛能透过纸页,闻到敦煌胡杨的淡香。

三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敦煌机场。刚走出航站楼,一股干燥的风就扑面而来,带着胡杨的清香和沙粒的气息,比上次来更浓郁。石建国早已举着“胡杨小传人”的木牌等在出口,身边围着阿敦、月牙、胡杨,还有敦煌“胡杨小组”的十几个孩子,每个孩子手里都举着一片胡杨叶,叶片已经泛出金黄,在阳光下像小小的金片。

“棠棠姐姐!”阿敦第一个跑过来,手里抱着一个胡杨木做的小篮子,里面装着刚捡的胡杨果,“这是胡杨王结的果,爷爷说吃了能记住胡杨的故事,我特意给你留的!”

月牙则递过一本手工相册,封面是用胡杨皮做的,上面刻着“敦煌胡杨故事”:“这里面有胡杨王从春天到夏天的照片,还有我们小组刻的胡杨木坯,你看,这个是我刻的‘飞天胡杨’,等下教你刻。”

棠棠接过礼物,眼睛亮晶晶的,立刻从背包里拿出“胡杨故事手册”,递给阿敦:“这是我们南京小组写的故事,里面有小宇刻的胡杨、小诺绣的棉布,还有我写的胡杨日记,你要给每个敦煌的小朋友都看哦。”

车子往月牙泉方向走的路上,棠棠一直扒着车窗,看着路边的胡杨。和上次来不同,现在的胡杨已经褪去浅绿,换上了金黄的衣裳,阳光洒在叶片上,像撒了一地的金子,和爷爷日记里写的一模一样。“石爷爷,胡杨王是不是已经全黄了?”

“快了,”石建国指着远处一片金黄的胡杨林,“再过几天就是胡杨王的‘黄金日’,到时候整棵树都会变成金黄色,在月牙泉边像个披金戴银的老寿星。我们这次的‘胡杨文化日’,就定在那天,让两个小组的孩子一起给胡杨王‘庆生’。”

到了民宿,石建国早已提前收拾好房间,阳台上摆着一张小木桌,上面放着两个胡杨木花盆——一个种着南京带来的胡杨幼苗,一个种着敦煌的胡杨籽,两个花盆并排放在一起,像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这是特意给棠棠准备的,”石建国笑着说,“让南京的胡杨和敦煌的胡杨一起长大,以后不管在哪,看到它们,就像看到彼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