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108章 金秋拾穗时:故园承家训,笔墨绘新章

江亦辰把恋棠画满胡杨苗的稿纸轻轻压在书桌玻璃下时,窗外的江南正飘着九月的桂香。稿纸边角还沾着安徽古村的泥土痕迹,与桌角那罐恋棠带回的青石并列摆放,像把大半年的奔波与成长都凝在了这方小小的书桌。苏晓棠端着刚蒸好的桂花米糕走进来,白瓷盘搁在稿纸旁,甜香混着纸墨味漫开,竟和十年前恋棠第一次用铅笔写“我的家人”时的气息重合。

“恋棠昨天发消息说,学校要办‘家国情怀’主题征文,她想把安徽村里李奶奶的故事写进去。”苏晓棠用筷子夹起一块米糕递到江亦辰嘴边,指尖扫过稿纸上“守本心”三个字,眼底漾着温柔,“还说要把爷爷接到南京住几天,想让爷爷给她讲讲当年在乡村支教时,怎么用‘敬学业’的家训教孩子读书的。”

江亦辰咬下米糕,甜糯的口感裹着桂花的清冽,忽然想起去年深秋在南京校园里,恋棠抱着胡杨苗说“要把家人的爱写进故事里”的模样。他伸手抚过玻璃下的稿纸,轻声道:“那我们周末去趟老家,接爷爷过来。顺便把他那本泛黄的师范教案带上,说不定能给恋棠当素材——里面记着他当年教孩子认第一个字的场景,比我说的详细。”

周末的老家比想象中热闹,村口的老银杏树上挂着红绸带,树下摆着村民晒的玉米。江亦辰牵着苏晓棠往爷爷家走,路过旧时的乡村小学时,苏晓棠忽然停下脚步:“你看,那间教室还在!当年爷爷就是在这儿教孩子,你第一次来提亲,还帮他给孩子们修过黑板呢。”

江亦辰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青砖教室的窗户上还糊着旧报纸,门口的石阶被岁月磨得发亮。他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场景——爷爷站在黑板前写“人”字,他蹲在角落修松动的黑板边框,苏晓棠坐在孩子中间,偷偷给他递了块奶糖,说“你修黑板的样子真认真”。“进去看看吧,”他拉着苏晓棠推开虚掩的木门,“说不定能找到爷爷当年用的粉笔盒,恋棠肯定喜欢。”

教室里的课桌椅还是旧模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木质桌面上,灰尘在光束里跳舞。苏晓棠走到讲台前,翻开抽屉时忽然眼前一亮——一个铁皮粉笔盒静静躺在里面,盒身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边角已经生锈,却还能看到爷爷用红漆补的痕迹。“就是这个!”她捧着粉笔盒转身,眼里满是惊喜,“当年我来给爷爷送菜,总看到他用这个盒子装粉笔,说‘这是老校长传下来的,要好好用’。”

爷爷在家门口的桂花树下等他们时,手里正攥着那本师范教案。看到江亦辰和苏晓棠,老人立刻笑着迎上来,把教案递过去:“知道恋棠要写故事,我把当年的笔记都翻出来了。你看这页,记着1985年教王小丫认‘家’字,她总把宝盖头写成‘帽子’,我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给她看。”

江亦辰接过教案,泛黄的纸页上满是工整的字迹,偶尔还夹着孩子画的小太阳。他忽然想起恋棠在安徽写的家书里,也提到李奶奶用树枝教孩子写字的场景,眼眶微微发热:“爷爷,我们接您去南京住,让您当面给恋棠讲这些故事,比她自己看笔记更生动。”

返程的车上,爷爷靠在车窗边,手里还攥着那个铁皮粉笔盒。苏晓棠给老人盖了条薄毯,轻声问:“爸,您还记得当年教亦辰认草药的事吗?他第一次跟您上山,把蒲公英当成了苦菜,还闹了笑话。”

爷爷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花:“怎么不记得!他还跟我保证,以后要带晓棠去看新疆的胡杨林,说‘要让她看看沙漠里的英雄树’。现在倒好,恋棠都能自己去新疆看了,还把胡杨苗种在了南京。”

江亦辰握着方向盘,听着后座的笑声,忽然觉得时光像条温柔的河——当年他承诺带苏晓棠看世界,如今不仅实现了,还多了恋棠带着家人的牵挂,去更远的地方记录温暖。车窗外的桂香飘进车里,混着教案的纸墨味,竟让人觉得格外安心。

到南京的那天,恋棠早早就等在学校门口。看到爷爷从车上下来,她立刻跑过去,抱着老人的胳膊撒娇:“爷爷,我好想您!您快跟我讲讲当年教孩子写字的事,我写征文正好用得上。”

爷爷笑着拍了拍她的手,把铁皮粉笔盒递过去:“给你带了个宝贝,这是爷爷当年教孩子用的粉笔盒,说不定能给你灵感。”

恋棠接过粉笔盒,轻轻摩挲着生锈的边角,忽然想起在安徽村里,李奶奶用旧瓷碗给孩子盛墨水的场景。她抬头看着爷爷,眼里满是光:“爷爷,您跟我去宿舍看看我的胡杨苗吧,它现在都长到三十厘米了,比在新疆看到的小苗还壮实。”

宿舍阳台的胡杨苗果然长势喜人,翠绿的枝叶舒展着,旁边摆着爷爷送的银杏叶香囊,还有安徽带回的青石。爷爷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叶片,轻声说:“长得真好,就像恋棠一样,在南京扎根,慢慢长大。当年我教孩子,就希望他们能像这胡杨一样,不管在哪儿都能好好生长,不忘记本心。”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