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37章 沙海寻踪:以笔为翼,赴一场丝路与心的邀约

乡村的春风还带着泥土的湿润,江亦辰在田埂上看着苏晓棠和念念追着蝴蝶奔跑,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等念念跑远了,他走到苏晓棠身边,指尖拂过被风吹起的发丝:“晓棠,等‘环保亲子旅行’项目框架定下来,我们去一趟敦煌吧。”

苏晓棠转头看他,眼里带着疑惑:“敦煌?怎么突然想去那里?”

“上次乡村环保项目收尾时,你说想把环保与旅行结合写进第五本书,”江亦辰望着远处连绵的麦田,声音温柔却笃定,“敦煌既有丝路的千年底蕴,又有沙漠与绿洲共生的独特生态,刚好契合你‘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写作主题。而且那里的风沙治理、壁画保护,本身就是环保与文化传承的绝佳案例,能给你的散文添上厚重的一笔。”

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点开一张照片——那是他前几年出差时偶然拍下的敦煌日落,大漠孤烟直,残阳如血,沙丘的轮廓被染成金红,远处的绿洲隐约可见。“你看,这里的风景既有苍凉的壮阔,又有生命的坚韧,比江南的温婉、新疆的辽阔多了几分历史的沉淀,肯定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写作灵感。”

苏晓棠看着照片,眼神渐渐亮了起来。她想起第四本书里写乡村环保时,总觉得少了些跨越时空的纵深感,而敦煌的风沙与绿洲、古迹与守护,恰好能填补这份空白。“你说得对,”她笑着点头,“既能收集散文题材,又能实地考察当地的环保与文化保护,还能带着念念感受丝路文化,一举三得。”

江亦辰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那我们就把敦煌作为‘环保亲子旅行’的首个试点线路之一,一边旅行采风,一边完善项目方案。等项目启动后,就能让更多家庭走进敦煌,了解那里的生态守护故事。”

念念头戴野花编的花环跑回来,扑进两人中间:“爸爸妈妈,你们要去敦煌吗?是不是有很多沙子,还有会飞的仙女壁画?”她在学校的历史课上听过敦煌莫高窟的故事,一直念念不忘。

“是啊,”苏晓棠蹲下身,帮她整理花环,“那里有连绵的沙漠,有藏着千年故事的壁画,还有守护沙漠绿洲的叔叔阿姨,我们可以一起去看沙子怎么变成‘金色海洋’,看壁画上的仙女怎么‘跳舞’,还能记录下那里的环保故事呢。”

念念欢呼着跳起来,拉着两人的手摇晃:“太好了!我要带我的画笔,把沙漠和仙女都画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一边推进“环保亲子旅行”项目的前期筹备,一边抽空做敦煌之行的攻略。江亦辰联系了敦煌当地的环保组织和莫高窟的研究人员,预约了深度探访的机会;苏晓棠则查阅了大量关于敦煌的历史文献和生态保护资料,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了想要探访的地点: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遗址,还有近几年新建的风沙治理林。

苏父苏母听说他们要去敦煌,特意准备了防晒帽、防风镜和轻便的冲锋衣,反复叮嘱:“敦煌风沙大,早晚温差也大,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和念念。”苏母还拿出几包自己做的牛肉干和馕饼:“路上带着,饿了可以垫垫肚子,比外面买的干净。”

出发那天,天刚蒙蒙亮,一家人就背着行囊赶往机场。飞机穿越云层,从江南的绿意盎然飞到西北的苍茫辽阔,舷窗外的风景渐渐从成片的农田变成戈壁滩,最后是连绵起伏的沙丘,黄得耀眼。

“妈妈,你看下面!全是沙子!”念念扒着舷窗,兴奋地大喊。

苏晓棠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无垠的沙海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沙丘的纹路如同水波般细腻,偶尔能看到零星的绿色,那是顽强生长的梭梭树和沙棘。“那就是沙漠绿洲,”她轻声说,“是守护敦煌的叔叔阿姨们种的树,它们能挡住风沙,保护莫高窟和月牙泉。”

江亦辰补充道:“敦煌的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蒸发量却有几千毫米,能有这样一片绿洲不容易。这次我们还要去探访风沙治理站,看看他们是怎么用科技和汗水留住这片绿色的。”

飞机降落在敦煌机场时,已是下午。走出机舱,一股干燥的风扑面而来,带着沙砾的微涩气息。阳光格外刺眼,天空蓝得没有一丝云彩,远处的鸣沙山轮廓清晰,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提前联系好的向导早已在机场外等候,驱车带着他们前往预订的民宿。民宿位于敦煌市区边缘,是一座仿古建筑,院内种着几棵高大的胡杨,枝叶繁茂,投下浓密的树荫。老板娘是当地土着,热情地给他们端来冰镇的杏皮水:“喝口水解解渴,敦煌的水金贵,这杏皮水是用本地的李广杏熬的,清热解暑。”

苏晓棠喝了一口,酸甜的滋味在舌尖化开,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真好喝,”她赞叹道,“这李广杏是种在沙漠边缘吗?”

“是啊,”老板娘笑着说,“我们敦煌的李广杏、葡萄,都是种在绿洲里的,靠着党河的水灌溉。以前风沙大,庄稼经常被埋,后来政府组织种了防风林,又修了节水灌溉工程,庄稼才能长得这么好。”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