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亦辰的科研工作,从来都不是外人眼中“动动笔、算算题”那么轻松。他所在的科研机构,聚焦于应用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技术转化的重任,背后是无数个深夜的推演、反复的验算,还有与团队成员的思维碰撞。他的深蓝色错题本,除了记录生活里的“小问题”,更多时候,是他梳理工作思路、复盘科研瓶颈的“秘密武器”。
那天早上,江亦辰七点就到了实验室。推开厚重的玻璃门,里面已经有几位团队成员在忙碌——博士生小林正对着电脑屏幕敲代码,指尖在键盘上飞快跳跃,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矩阵数据;研究员张姐在整理实验报告,面前摊着一叠打印纸,上面画满了红色的批注;实习生小周则在调试设备,时不时抬头询问参数设置。实验室里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和打印机工作的“嗡嗡”声,这是属于他们的日常序曲。
“江哥,早!”小林看到他进来,抬头打了个招呼,眼底带着一丝疲惫,“昨晚我们把模型再跑了一遍,数据偏差还是存在,卡在0.3%的阈值之外,达不到验收标准。”
江亦辰点点头,放下公文包,从里面拿出深蓝色错题本和笔记本电脑。他的公文包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错题本放在最外层的口袋,方便随时取用。“把昨晚的日志调出来我看看。”他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打开电脑,指尖在触控板上轻轻滑动,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复杂的数据分析图表。
他盯着屏幕看了足足二十分钟,眉头微微蹙起。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亮了他眼底的专注。他拿起笔,翻开错题本,在新的一页写下:“项目‘智能优化调度模型’瓶颈:数据偏差0.3%,超出阈值。初步排查:算法逻辑无明显漏洞,数据采集环节未发现异常。待验证方向:1. 核心参数是否适配复杂场景;2. 迭代次数是否不足;3. 数据预处理环节是否存在隐性误差。”
字迹工整有力,每一条都标上了序号,带着他独有的严谨。写完后,他起身走到小林的工位旁,指着屏幕上的一处曲线波动:“这里,在第1200次迭代后,曲线出现了微小的震荡,之前有没有注意到?”
小林凑近看了看,恍然大悟:“呀,我昨晚光顾着看最终结果了,没留意中间的波动!这会不会是参数适配性的问题?”
“很有可能。”江亦辰点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打开错题本翻到前几页,那里记录着他之前处理类似项目的经验,“上次做‘物流路径优化’项目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波动,后来发现是核心参数的动态调整系数设置过死,无法适应场景变化。你今天重点验证一下这个方向,把系数从固定值改成动态区间,看看效果。”
他把错题本递给小林,上面不仅有问题描述,还有当时的参数调整方案和效果对比:“你可以参考这个思路,先做三组对照实验,分别设置不同的区间范围,记录每次的偏差数据。”
小林接过错题本,看着上面详细的记录,眼里满是敬佩:“江哥,你居然把这些都记下来了,太实用了!”
“科研最怕的就是重复踩坑,”江亦辰笑了笑,拿起咖啡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驱散了早起的困意,“把每次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记下来,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整个上午,实验室里都很安静,只有键盘敲击声、鼠标点击声和偶尔的低声讨论。江亦辰一会儿盯着屏幕推演公式,一会儿在错题本上写写划划,时不时停下来和团队成员交流思路。他的办公桌上,除了电脑和错题本,还放着一杯温水和一个小小的绿植盆栽——那是苏晓棠特意给他买的,说可以缓解眼睛疲劳,旁边还贴了一张便签,上面是苏晓棠清秀的字迹:“记得多喝水,别久坐。”
中午十二点,食堂的饭香飘进了实验室,团队成员们陆续起身去吃饭。江亦辰却还坐在工位上,眉头紧锁地看着屏幕。张姐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江哥,先去吃饭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差这一会儿。”
“你们先去,我再看看这个推导过程。”江亦辰头也没抬,手指还在纸上写写画画,“刚才想到一个新的验证方法,怕过会儿忘了。”
张姐无奈地摇摇头,只好给她打包了一份饭菜回来。江亦辰道谢后,把饭菜放在一边,直到把推导过程写完,才拿起筷子匆匆吃了几口。饭菜已经有些凉了,但他吃得很专注,脑子里还在复盘刚才的思路。
下午两点,小林兴奋地跑过来:“江哥!有效果了!把核心参数改成动态区间后,数据偏差降到了0.12%,达到验收标准了!”
江亦辰的眼睛瞬间亮了,立刻起身走到小林的工位旁。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平稳运行,最终的偏差值清晰地显示在页面顶端——0.12%。团队成员们都围了过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