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民国茶圣:从零开始建商业帝国 第170章 茶引不是纸

那份冰冷的警觉,如同一根浸透了井水的麻绳,瞬间勒紧了谢云亭的心脏。

涪陵,这个扼守乌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咽喉之地,一旦信誉体系在此处崩塌,其连锁反应将如山洪决堤,无可阻挡。

然而,不等他做出部署,坏消息便已乘着最快的船,逆流而上,撞进了云记在重庆的总号。

“掌柜的!出大事了!”阿篾一脚踹开账房的门,手里攥着几张纸券和一小包茶叶,双目赤红,像一头被激怒的豹子,“涪陵来的急报!市面上到处是这种假引、假茶!”

他将东西“啪”地一声拍在桌上。

那几张所谓的“茶引”,纸质粗劣泛黄,仿佛乡下糊窗户用的毛边纸,上面的火漆印章颜色暗沉,凑近一闻,非但没有真引那股清雅的松香,反而是一股劣质桐油混合着化学品的刺鼻气味。

而那包茶叶,更是不用开,隔着纸都能闻到一股霉味和土腥气。

“源头查了吗?是哪个不长眼的东西在背后搞鬼?”阿篾的拳头捏得咯吱作响,“我这就带人去涪陵,把他们的窝给端了!这是要掘咱们的根!”

“不,”谢云亭出人意料地摇了摇头,他的手指轻轻捻起那枚粗糙的假引,脸上不见怒火,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不必追查源头。现在去查,只会陷入一场无休止的泥潭。”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行人步履匆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乱世独有的疲惫与坚韧。

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传我的话,立刻在重庆、万县、涪陵……所有设立了‘醒香桩’的码头和茶驿,张贴告示。”

阿篾一愣:“贴什么?”

“贴‘验引令’。”谢云亭转过身,目光如炬,“开放所有茶驿的‘验引台’,凡是对手中茶引存疑者,皆可免费前来检测真伪。同时,公布云记真引的三大特征。”

他伸出三根手指,语速沉稳而有力。

“其一,‘松柴焙火韵’。真引纸张,浸过我们改良工艺焙出的‘春雪红’茶汤,凑近细闻,有一缕极淡的、独属于黄山松木燃烧后的干燥尾韵,仿冒不来。”

“其二,‘指纹压痕深’。每一枚真引的火漆,都是由云记信得过的老师傅亲手趁热压下。人的指肚有细微的纹路和温度,火漆冷却时会留下独一无二、深浅不一的痕迹,机器压制的假印,只会平整光滑。”

“其三,‘火漆冷却纹’。我们的火漆配方特殊,冷却时会自然形成蛛网般细密的冰裂纹路,对着光看,清晰可见。假货的材质,只会凝结成一团死疙瘩。”

“掌柜的,您这是……”阿篾彻底懵了,“您这是把我们的老底都掀给外人了啊!这不是教着别人怎么仿得更真吗?”

“不。”谢云亭的嘴角勾起一抹深邃的弧度,“我这是在给千千万万的百姓,分发一把看不见的‘钥匙’。这把钥匙,能打开他们自己的信任大门。阿篾,记住,当洪水来临时,堵是堵不住的,你得让每个人都学会自己造船。”

“验引令”一出,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已经波涛暗涌的嘉陵江,激起的却不是恐慌,而是一圈圈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涟漪。

江北的一处巷口,一个正在卖菜的大娘听完邻居念的告示,二话不说,从怀里掏出两枚火漆引。

一枚是她儿子从“功德簿”换来的,另一枚是贪便宜从一个过路贩子手里买的。

她当着众人的面,从旁边的茶馆要来一壶滚水,将两罐茶叶分别冲泡。

一碗茶汤琥珀透亮,兰花香气四溢;另一碗则瞬间变得浑浊不堪,一股馊味扑鼻而来。

“狗日的!”大娘抄起那罐假茶,猛地泼在地上,冷笑道:“我儿在滇西跟小鬼子拼命,他从军营里省下来寄回家的茶渣我都当宝收着!这假货的味道,也敢来骗老子?”

她看也不看那枚假引,顺手就扔进了身旁的煤灶里,火苗“呼”地一下窜起,将那枚伪造的信物烧成了灰烬。

街头巷尾,类似的情景不断上演。

更令人称奇的是,一群半大的孩子,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几面放大镜,自发组成了“识香小队”。

他们举着放大镜,在各个茶馆和杂货铺门口巡游,像一群小大人一样,煞有介事地帮那些不识字的老人检验茶引。

“婆婆,你这个印子边上没有裂纹,是假的!”

“爷爷,这个闻起来没有柴火香,不能要!”

孩子们的童言无忌,成了这座城市最严厉的质检报告。

谢云亭书房内,鉴定系统的金色光幕上,代表“信任指数”的区域热图正发生着惊人的变化。

在危机爆发前,这片热图还只是零星地覆盖着几个核心区域,而此刻,一片温暖的橙红色正迅速蔓延,首次将重庆九成以上的居民区都笼罩其中。

系统冰冷的数据流,第一次呈现出一种滚烫的温度。

《申报》重庆版很快刊发了一篇由范教授亲笔撰写的短评,标题振聋发聩——《论信用的肉身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