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民国茶圣:从零开始建商业帝国 第137章 炉烟见人心

黄浦江上的晨雾尚未散尽,码头的汽笛声便已划破了城市的宁静。

上海总商会那栋融合了中西风格的庄重建筑外,早已被各路记者和好事者围得水泄不通。

长枪短炮的照相机镜头,像一群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对准了每一个从黑色轿车里走出的身影。

上午九时整,礼堂内座无虚席。

空气中弥漫着雪茄、香水和一种无形的紧张气息。

前排坐着的是沪上各大银行的代表、洋行买办,他们的脸上挂着职业性的微笑,眼神却锐利如刀,在场内来回巡弋。

后排和两侧,则是中外各路报社的记者,他们手中的钢笔早已备好,准备记录下这场决定一个商业帝国生死的审判。

主席台上,审计专家范会计身着一丝不苟的西装,扶了扶金丝眼镜,声音清冷而刻板:“经上海总商会、银行业公会联合决议,现对‘云记茶号’金券挤兑风波及财务状况,进行公开听证。请公会方先行陈述。”

话音刚落,茶业公会一方的席位上,数名伙计动作迅捷地抬上几个大木箱,“哐哐当当”地摆在台前。

箱盖一开,里面是成捆的伪造“双印溯源券”,纸质粗劣,印刷模糊。

紧接着,一叠叠由裕通钱庄出具的所谓“官方审计报表”被呈上,每一份都指向云记资不抵债的“事实”。

公会方代表律师言辞凿凿,声浪几乎要掀翻礼堂的屋顶,气势汹汹,仿佛已经宣判了云记的死刑。

主席台侧,公会法律顾问冯师爷端坐着,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如同冰封的湖面,手中紧握的乌木拐杖,杖首的狮头被摩挲得油光发亮。

他目光冷峻,扫过全场,像一个即将宣布最终裁决的法官。

就在此时,礼堂厚重的木门被推开。

全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

谢云亭缓步走入,他今日只穿了一身素净的藏青色长衫,身形挺拔如竹。

他没有带律师团,甚至连一本账册都没拿,身后只跟着提着一口紫檀木箱的阿篾,以及十位身着统一素布工装、神情略带紧张却又站得笔直的女工。

这番景象,让原本喧嚣的场内出现了一瞬间的寂静。

与对方声势浩大的阵仗相比,谢云亭这边显得单薄、甚至有些寒酸。

他径直走到台前,向范会计和主席台微微颔首,平静开口:“范先生,公会所言,皆是纸面文章。我想先请几位证人,说说她们与云记的故事。”

不等对方律师抗议,范会计竟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

谢云亭侧过身,对一位面色黝黑、手指粗糙的女工轻声道:“阿珍,你先来。”

名叫阿珍的女人深吸一口气,从怀里颤抖着掏出一张被汗水浸润过无数次的“双印溯源券”,边缘已起毛,但那独特的血色茶芽纹路依旧清晰。

她举起那张纸,声音因激动而发颤:“我叫阿珍,以前在十六铺码头帮人洗衣裳,一天下来,手都泡烂了,也只够换两个窝头。这张券……是我在云记的粥棚,用半天空闲换来的。我没舍得吃,我去布店,扯了布,给自己做了这辈子第一双鞋。”

她抬起脚,露出那双虽已磨旧却干净的布鞋。

“后来,谢先生办了女子制茶班,免费教我们手艺,还教我们识字。我用这张券当学费,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她一字一顿,用刚学会不久的、略显生硬的官话说道,“现在,我是云记炒茶车间的班头,我做的茶,能卖到法国去!”

话音未落,她身后的九位女工依次上前。

“我叫秋菊,我丈夫在军中当差,以前他寄家信,我只能找人念。进了识字课,我能自己读懂他写的军令状,知道他不是去送死,是去保家卫国!”

“我叫小翠,我凭着在茶班学到的茶艺和文书知识,考进了华商运输队的文务岗,我不用再回乡下嫁给一个不认识的男人!”

她们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有最朴素的挣扎与改变。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个体,从冰冷的社会底层,因一张小小的茶券而获得了尊严与希望。

台下的记者们不自觉地抬起了头,手中的笔快速飞舞,记录下的不再是商业数据,而是一个个滚烫的人生。

连那些向来眼高于顶的洋行代表,也收起了脸上的轻蔑,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动容。

“肃静!”范会计敲了敲桌子,声音却已不复开始时的冰冷,“这些故事固然感人,但与本次财务听证的核心——账目问题,并无直接关联。”

“范先生说的是。”谢云亭点头,仿佛早料到此节,“那就请看证据。”

他转向阿篾。

阿篾立刻打开紫檀箱,从中取出一份文件递上。

“这是教会医院出具的海藻纤维检测报告,科学证明,公会展示的伪券,其纸张纤维与云记正品在材质上有着天壤之别。”

紧接着,一张张伪券压纹模具的清晰照片被展示出来,其上细微的瑕疵与当初胁迫海藻陈老师傅留下的暗记一一对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