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国云烟之坑隋 第九十七章 高士首策

高士首策

“……故而,弘德才特来此呈请二位先生,恭请二位先生近期一同随弘德北上。Www.Pinwenba.Com 吧一来,待北上初有所成之后,弘德急需二位先生这等大才来主持地方大局。二来,二位先生亦可多方的替弘德加以筹划、参详,使北上大计得以顺利的有成。

此前,弘德已同药师先生和窦公言明,药师先生和窦公将接替即将率军进驻长平的刘将军之责,相助弘德署理军旅之事。

以弘德思之,二位先生随弘德北上,就暂以弘德师执的名义随军,弘德亦会随时的恭听二位先生的教益。弘德在此恭请二位先生!二位先生切勿相拒弘德!”

终于借机顺着回答杜如晦的疑问,说出来了自己本意的徐世业,说到此则已经站起了身,面向房玄龄和杜如晦恭恭敬敬的深施一礼。

二人亦连忙站起相扶间,房玄龄的一双狡黠的细长眼睛斜睨向了身旁的杜如晦。而杜如晦则深邃的目光定定的望了已经直起腰的徐世业半晌,才轻轻的点了点头:“既然药师先生和窦公已经应允襄助弘德将军,克明与玄龄先生又安能再有所矫情?何况,弘德将军已经如此细致、缜密的筹划清楚,克明同玄龄先生又安能再寻访得到如弘德将军这样的可侍之少年英杰?”

在房玄龄侧目斜睨杜如晦之时,徐世业的心里猛然泛起了这样的想法:‘房谋杜断’、‘房谋杜断’!你二位才在一起相处几天哪?就已经开始一搭一档的了?人与人之间的相谐真是不可理喻!

寻访不到像我一样的少年英杰?这你可确实说错了!你二位是没有遇到,而不是世上仅有我这一个。那位太原李氏的二公子李世民,就当不逊于当今天下的任何少年英杰!心里虽然是这样的想着,徐世业口中却连忙兴奋莫名的说到:“多谢二位先生能够襄助弘德!弘德必终生不渝的以师执之礼相待二位先生!”

十分兴奋的说完,徐世业则又转首望着杨集郑重的说到:

“汲郡乃是弘德自巧遇到先生父女后所取的第一方根基,且汲郡背靠黎阳、隔河与瓦岗的控制区域相接,相对还算比较安定。待弘德同诸位先生等率军北上之后,先生就暂代弘德坐镇汲郡吧!弘德离开前,亦会给先生留下相应的帮手。

军务之事,近期黎阳的张亮将军就会统军押运着粮草进驻汲郡,因而已无需先生来烦心军务。

先生留在汲郡,如有一位来自于济州东阿斑鸠店姓程、名知节的壮士来投,先生可暂留在身边、切勿予以慢待。此人,乃是一位当今之世不可多得的福将。有此人留在先生身边,亦可让弘德对先生父女少些牵挂。

不过,在初入汲郡之时,弘德就曾同礼贤相议后去信加以延请,此人回信也只是说‘老母年高多病、暂不宜远行,如可行之时自会前来拜望’。由其话意模糊来看,来与不来此人尚在两可之间。也许此人是嫌弘德这里的‘庙’小、会投往瓦岗总寨的李密麾下也未可知?

而先生所要关注、不可稍有松懈的重中之重之事乃是:虽然直到目前虎牢众将尚未回信,然先生亦不可对彼等失去招揽的信心。彼等在瓦岗大军的强势威压之下,早晚也定会生出趋避之心。虎牢之军,应乃是隋庭的最强军;其战力较之其余之隋军,岂止是强悍一倍?故而先生亦应派人常与之勾连。

京师长安、东都洛阳两地运送来的钱财,经家兄从中斡旋,已同瓦岗驻军康城的谢映登将军说好、汇聚到襄城后由谢映登派军护送前来汲郡;再加之江都所运送来的,先生均要适时的予以接收并善加保管,充作我等的养军之资。

还有,先生因十几年的际遇坎坷,使得性情偏于恬淡。然现今之天下大局风云变幻不定,难说汲郡何时就会出乎于意料之外的遇到陡然而发的诧事?故而,先生遇之当绝不可拖沓的一言力决、杀剐存心。如此,方可在濒危之时转危为安。”

因房玄龄和杜如晦已经答应随军北上,秉承着‘以诚相待’原则的徐世业,也就不想再对他们隐瞒自身的所有筹谋。因而,也就当着二人的面,把一些尚未有结果的筹谋也向留下来的杨集予以了交代。这样做,徐世业也同样是在房玄龄和杜如晦的面前,有意识的彰显着他与杨集之间的毫无任何隔阂。

在杨集仿佛心有所思似的默默点了点头后,房玄龄轻拈着颌下的胡须、眯缝着一双细长的眼睛沉吟着说到:“弘德将军北上之初,当最先取下魏郡,打开北上的这第一扇‘大门’。而魏郡,由于相距黎阳过近,郡府主官也必早已经有所准备的戒备异常、预防着黎阳起兵来攻。不知弘德将军现今可有迅速攻取魏郡的佳策?”

“首战告捷,方能大涨全军的士气;但弘德实是筹思了许久尚无太好的良策。不知先生可有何妙策以教弘德?”听出来房玄龄是在为接下来的话预作铺垫的徐世业,也赶忙遂其心愿的配合着答道。

“如此,玄龄同克明先前确是思忖、相议出了一条拙策。今日奉赠予弘德将军,就当是玄龄同克明得弘德将军的竭诚相待,送予弘德将军的见面之礼吧!呵、呵!”轻笑了两声的房玄龄瞥了坐在身侧的杜如晦一眼,在杜如晦点了点头仿佛像是在说‘还是由你来说吧’的示意下,房玄龄才含笑向徐世业接着说到:

“弘德将军早已经开始筹划北上之事,想来对北上之初的魏郡也必已进行了多方的侦缉、查探,自是对魏郡之情形了如指掌。

魏郡之北相隔百五十里,乃是‘七国纷争’之时的赵都邯郸,现今亦隶属于魏郡治下。而在魏郡和邯郸之间,乃是当年‘三分天下’之时曹魏的陪都邺城,现今早已经被已故隋庭文帝给一把火焚为废墟;不过,当年魏武(曹操)所修建高达八丈之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遗址则必然尚存。

以玄龄同克明所思之策乃是:弘德将军北上之初当率军潜行蹑踪的隐秘潜到到邺城遗址。后即在邺城遗址兵分两支,一支大张旗鼓的逼近邯郸,摆出一副欲首先功下邯郸、封堵住魏郡守军退路的姿态。而另一支,则以恢弘之三台遗址为掩护、埋伏于原地不动。

因邯郸本为魏郡治下,受功则必会向郡城求救。河北之地还本就是一马平川,绝少有可资设伏之地,故而彼等必想不到在邺城遗址附近我军已经设有伏兵。

当郡城接到邯郸求救的消息后,因担心退路被封也必然会派军相救。如此,我军就可在邺城遗址附近伏击、尽歼前往援救邯郸的郡城之军。

只要全歼了往援邯郸之军、并封锁住援军被歼的消息,我军就可乔装成郡城的援军分别前往魏郡和邯郸予以诈城。前往郡城诈城者可言:途径邺城遗址时中伏,败逃而回。而前往邯郸诈城者则可言:援军赶到,欲入城中。如此,弘德将军岂不就可轻易的同时攻取了了魏郡和邯郸?”

“二位先生此策实是妙不可言!围点打援、诈取双城。巧思若此,古之圣贤亦难及二位先生之大才也!”听房玄龄说完后,徐世业不觉脱口赞叹道……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古今皆同。何况,这个时代的文人,普遍还存在着那种‘诸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诩高人一等的清高心理状态。因而也就急于的想表现出来自身的能力,借以来诠释不负别人对他们的尊敬。这也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刚刚接受了徐世业的邀请后,马上就主动予以献策的原因。

虽然徐世业口中是在忙不迭的对二人不吝褒言的加以赞誉,但他心里也明白:这个时代的文人也常常会出现想当然的‘闭门造车’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代交通条件极差,无法对具体的人文、地理条件了解深入的原因。而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着自命清高的文人自以为是的原因。

故而,虽然徐世业也不得不承认房玄龄所说的计策设计得不是一般的的高妙!但他也还需要派人去对实地进行一番详细的查探。人云亦云的,谁知道邺城被焚后、三台有没有被夷为平地呀?

在徐世业仿佛像是大脑和口齿分作两用似的,一面褒言赞誉着房玄龄和杜如晦、一面又在思虑着如何去安排实施房玄龄和杜如晦所设计的计谋的时候,半晌未开口的杨集,却在此时沉吟着问出了一个徐世业最不愿意从他口中听到的问题:

“弘德适才言‘令兄、令嫂现今正在寻求博陵崔氏的襄助’,不知令兄、令嫂欲采取何法说服博陵崔氏?

弘德可要知道,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本属一家,此族不仅是财源丰厚、且家族势力极大;人才辈出的崔氏,按学生默算:至今就已经诞生了数朝的二十几位宰辅之臣。故而,可以说王朝有起有落、有兴有衰,而崔氏却一直保持着长盛不衰。

弘德亦不要以为崔氏曾出了如此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之臣,却无像吕望(姜子牙)、诸葛等一样的绝顶才慧之人出现。其实亦有,只是名头儿鲜为人知而已。

南北对恃之时,强魏(北魏)就是在崔氏之族人崔浩的倾力辅助之下,才成就了偌大的局面;实则如今之朝廷,亦是始于强魏。据实说来,魏如无崔浩,就如蜀无诸葛一样的难成大的气候。似这等恍如都‘有干天和’的绝顶智者,实是千百年难出一人也!

崔氏一族,现今亦俨然是天下的第一家族。弘德如能得到崔氏之襄助,则无疑于是如虎添翼。弘德切不可等闲视之!”

原来本属皇族主要成员之一的杨集,即使是因关心其家族王朝的兴衰,也必然是十分注意天下各地的民间潜势力。故而,杨集一提到博陵崔氏就恍若如数家珍一样的极其的清楚。

但对于徐世业来说,他现在是既没心情去关心崔氏具体的是拥有多么大的势力?也没有心情去评价与王猛、谢安并称为南北对恃期间‘一代名相’的崔浩具体有多么大的才能?更没有心情去考虑崔浩被拓跋焘灭族、崔氏怎么到现在还存在?他现在所闹心的乃是:应该怎样来回答杨集!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