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一呼百应
乘龙佳婿在乡间揠苗助长,一呼百应皇帝这私底下的话话,当然不至于被三皇子贸贸然传出去,即便是张寿这个老师也不知道——但是,从三皇子之前那纠结的态度,他就能看出这位东宫太子对于那数量实在是太庞大的老师团是什么感受了。
虽说后世的学生们从小到大,教过他们的老师数量,少的二三十,多的百八十——这真的不是夸张,因为主课副课的数量实在是很不少,再加上什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老师团就庞大了。但在如今这年头,一个士人在同一时期的老师数量,绝不会超过一巴掌。
可三皇子作为堂堂太子,那老师团却与众不同。除却张寿和岳山长等人教授的内容没有什么重叠,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其他的如众多朝廷重臣举荐的讲读官,虽说每个人讲授一门经义,但在经义的释读以及理解上,却不可避免地有重合,甚至有冲突。
在后世,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的讲课内容,也许在很小一部分上存在重合,但释读的时候有冲突,那可能性却很小。而且,一个学生也不可能有五个语文老师兼政治老师,再加上三个历史老师兼地理老师这么夸张。但是,现在三皇子的文科老师就是有这么多!
“照皇上这看着个顺眼的就要给太子留着的心思,今后恐怕是真的要轮换上岗吧!”
这一天在给九章堂上课时,张寿写完板书顺利布置了随堂考核下去之后,心里就忍不住生出了这么一个念头。可就算是轮换上岗,他也不觉得自己和岳山长等人的地位会受到什么冲击。退一万步说,就算有人挑战岳山长等人的杂学,也不可能挑战他的算学。
比方说他现在教的现代数学这一套,换个人来教教试试?就算是传教士,他也自信没他教得好!这是现代教材和现代教学体系的优势,和个人素质无关。当然,等到将来,他相信九章堂的学生们肯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他们不能胜过他,那才是咄咄怪事!
真当陆三郎那种天赋是假的不成?真当有陆三郎天赋的就这么一个不成?
然而,三皇子这个太子其他的那些文科老师,就算竞争上岗,也估计有人争。大多数人会因此摩拳擦掌,他那位葛老师也会乐见其成。毕竟,死水一潭,那怎么行?
要知道,本朝百年以降,像当今皇帝这样,在未成年受业时期,居然就葛雍一个老师这种情况,向来是很少见的,皇帝也好,太子也好,老师一大堆轮换,竞争激烈,那才是常理。
所以,瞅见下头学生正在冥思苦想面对这随堂考,哪怕陆三郎这个月大半时间都在慈庆宫当他的东宫侍读,纪九也在大讲堂那边作为堂中没个揽总的,张寿依旧优哉游哉地悄然出去了。
什么,这种随堂考也许有人会作弊?
呵呵,如果这些家伙记不住教训,隔壁还有比他们大一级的学长前辈在自习呢,说不定就会偷偷杀过来请教,请教的时候一旦发现有人作弊,那就有的是乐子好看了。
而且,数学题这种玩意,解题思路很重要,如果真的有人不是抄,而是被人提点一个解题思路就顺理成章做下来,那他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此,张寿施施然出了九章堂,来到公学那座大讲堂的门口,见门前垂着厚厚的棉帘子,四个看守的学生冻得缩手缩脚,眼神却很警惕地注视着四周,仿佛随时随地揪出擅闯者,他不禁轻声称赞了四人几句。
这些学生都出身贫寒,家中长辈整日里忙着做工务农忙生计还来不及,谁会没事去夸奖称赞自家孩子?没有因为在外头受了气,就在儿女小辈身上发火出气,那就已经是很体贴的长辈了。这年头大多数父母和儿女的相处之道,温情居次,生存堂里一贯驽钝的人,却突然开窍做出了某道难题,他也不吝惜夸奖。曾经当过优等生,也曾经沉沦中游,更曾经放荡不羁荒废了一阵子的他很清楚,怎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记下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把关注分到每个学生身上去,而不是仅仅关注优等生又或者差生,这才是好老师。
虽然单单九章堂和半山堂就占去了他绝大多数的精力,但在公学中常常见到这些带着憧憬和希望来读书的贫家子,他别的忙帮不上,但至少能够多鼓励他们几句。
因为相对于那些被无数赞美宠坏的大家子弟,这些穷人家的孩子需要夸奖。就他所知,讲学开始到现在,已经半个时辰了。就比如在这种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守着大讲堂的门户,那些养尊处优的公子有几个能做到?
因此,笑着又勉励了四人两句,嘱咐他们别忘了喝姜汤御寒,张寿这才悄然闪进了大讲堂。今天讲学的是一个慷慨激昂的中年人,哪怕是他站在最后,他仍然觉得此人那中气十足的声音好像在耳边回荡。
“仁义何物?仁,乃是……”
而张寿从门口进去之后,没有继续站在那个最显眼的位置,而是悄然闪到了角落里,略站了一站,他就发现底下赫然坐了不少官员,却没见孔大学士,他就不禁在肚子里呵呵一笑,心想孔大学士果然不至于闲得每一次讲学都过来。
可即便如此,有这么些官员来助阵,也怪不得台上那位如此精神十足。也许,一个督学御史大概还不足以成为那么大的激励,但恐怕很有些人希望成为东宫太子的老师。
只不过,听到人从仁义延伸到物质,开始用这个年代朴素而玄乎的物质观开始探讨宇宙洪荒,对于这种把道德和认知统一在一起,形而上学的古代哲学,他实在是听得云里雾里,因此悄悄来,悄悄走,只不过是旁听了一小会儿,他就继续回九章堂上自己的课。
而大讲堂中,除了那几百个座位之外,所有站位也都被公学的孩子们占满了,在维持秩序的同时,他们也静静地在那儿旁听,但绝大多数人都听得懵懵懂懂。
当讲学结束之后,陆绾和刘志沅亲自出面,一个个询问听讲的学生有何观后感,结果,十个学生里头,八个的回答是干巴巴的两个字,很好,还有一个讪讪地说没怎没听懂。
至于剩下的一个,那也绝对不会朗声说先生讲得很好,而是犹犹豫豫地说,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可这最后一个,也往往会引来陆绾和刘志沅的继续追问,却是怎么个好法,听懂了什么,没听懂什么。
虽说张寿心里觉得这实在是有点揠苗助长,毕竟,这就好比让小学生去听哲学,还要人写读后感,可陆绾和刘志沅那种急切地想要做出一点真实成绩来证明公学存在意义的做法,他没办法去质疑,更没有任何资格去鄙薄,因为最初的星星之火是他点的。
虽说张寿觉得公学至少现在还没有神童和天才,但陆绾和刘志沅还是在听完两次课后的学生中,筛选出了七八个少许有所得的学生,打算进一步观察。
要知道,往日他们面对的至少都是生员甚至举人,要不就是地方上的才子,如今为了几个贫家子这么费心,他们自己都想不到有朝一日会这么做。
很快,公学中就迎来了更合适。
只是,听说过葛雍对于陈白沙师生的赏识,也听说过外头闹出的风声,两人却很担心,陈白沙的那位师长比起阎禹锡的老师,官场经历几乎就没有,虽说几百张入场券倒是和其他人一样被一抢而空,可如果助阵的官员却一个都没,那声势上就要差得多了。
到了带着弟子梁储竟然也早早赶到了之后,却不见什么朝中官员前来助阵,两人就不禁意识到了其中的猫腻。
看来,是葛雍的过分赏识,让某些人同仇敌忾了吗?
陈献章却并没有想那么多,或者说,自从一心求学之后,某些事情他就不那么在意了。相较于那些讲学之外的争斗,他不愿意去想,更不想将这个放在只是笑了笑:“一场讲学是否是盛事,不是因为都有何方贵人来听讲,而是要看讲学者是否名副其实,所讲的内容是否能打动人心,听讲的人有没有所得,怎可纯粹以功利之心来评判?”
见梁储吐了吐舌头,却依旧是那副跃跃欲试的表情,陈献章很不忍心告诉他,今天葛雍绝对不会来。
毕竟,据说阎禹锡也是受邀去过葛府的,如果是葛雍真的助阵,那么,也会不偏不倚,从从休息的小屋中出去时,他突然就听到外头传来了一阵不小的动静,继而就有人嚷嚷:“赵国公和秦国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