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
京师中凡是因为运河抽税有所损失的官员士子,甚至是勋贵商户,本来就对王通心有怨言,大家互相议论抱怨,可因为万历皇帝对王通的庇护,却没什么人敢拿到台面上来讲。
户部山东司员外郎李三才在苏州会馆的一番话,将这个火药桶一下子点燃了,每一处每一人,凡是觉得自己能议论朝政,该议论朝政的,都在说王通的事情。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群人在一处的议论,迅速的变成整个京师的舆论风潮。
各个会馆,各个文人官员聚集之地,都在议论此事,王通在他们口中已经成了十恶不赦,祸国殃民的大奸。
天津卫香乱本来是王通领兵镇压,剿灭乱贼,这其中还有邪教的人参与,这更是大功一件,剩下的人,不管是自缢的万稻,还是被拿回京师审问的潘达,都和这乱子有脱不开的关系。
但本来已经明晰的事实又莫名的改变,开始有人说,天津卫的事情都是被歪曲的,什么自己有来自天津卫的亲戚说出了实情。
王通逼得天津卫民不聊生,大乱之时又龟缩不出,事后残暴追索,大杀无辜,构陷正直官员的种种丑事,又开始流传。
市井中又开始说“天津卫五义”的评书,议论起此事来,都是哀叹圣君被奸邪蒙蔽,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必然有大祸。
就看朝中有哪位正人君子敢于仗义执言,抨击参劾这等大害……
想想自己苦读诗书,科举得了功名,好不容易赚个了免税的特权,没想到这王通横插一脚,在天津坐地收钱。
自家应得的钱财凭空少了一份,这是何等的深仇大恨,可大家也都知道,那王通有皇上的信任和庇护,贸然参劾,好处得不到不说,大祸反倒是会上身。
尽管怨气愈发高涨,却没有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大家都是在观望等待。
**********
户部山东司主事李三才是陕西人士,但孩童时就搬家到了通州张家湾那边。
通州张家湾是京杭大运河在北地的终点,南北货物在此交汇贸易,是数得着的商业重地,在当时有“南苏北通”的说法,把通州和苏州相提并论,繁华可想而知。
李三才少年时,李家就已经是张家湾的豪商,等李三才万历二年考中进士,进入户部做官,更是家业膨胀。
现如今通州李家已经号称通州,做破天也发不到那个样子,大言欺人博个清名罢了。”
苏州会馆李三才的那义正辞严的高论,很容易查出来,得出经过之后,邹义也觉得此事平常。
“书生要出名,一来杀不得人,二来舍不得对自家动手,无非是说说大话,骗个廷杖,要不就是骂个难惹的,显得胆子大罢了。”
外面骂成这般,通政司却连个奏疏都没有收到,这样的风波,不过是个笑话,治安司上下也就淡下去了。
*************
治安司现在所有的力量都是在盯着御马监提督太监孙海,尽管张诚并没有吩咐下来,王通也没来信指点。
邹义自作主张的安排进行,天子喜怒哀乐对政局,对一个人的荣华富贵都是意义重大,对治安司这些人来说更是如此。
提督太监孙海突然冒出来,引天子游西苑,大得欢心,不知道是什么人指使,也不知道是什么目的,可所用的法子,和王通弄出来的虎威武馆有什么区别,何况孙海本就是皇宫大内里面的太监。
如果由着他一步步的走下去,恐怕万历天子对张诚的信任,对王通的崇信,都要一步步的转移到这孙海身上,那现在费力经营起来的局面,恐怕就要前功尽弃,烟消云散。
可这孙海不管怎么查,都看不出什么用心,结论很是简单,宫中仁圣太后陈氏太过低调,孙海多次被监督太监林书禄责问,都没有陈太后这边出头护持,无奈之下,孙海也只能去巴结万历皇帝。
其他要查也是不易,御马监提督太监孙海,手握兵权,自己也有力量,防备的紧。
**************
“太后娘娘,万岁爷散朝之后就跟着孙海去西苑了,孙海在宫外请了个耍把戏的班子来,万岁爷一直看到晚饭时,皇后娘娘派人去请,万岁爷还发了脾气。”
慈圣太后李氏的寝宫之中,李太后斜倚在榻上,一名女官在身后给她轻轻敲打,一名女官在边上小声的禀报说道。
听到这个,李太后皱了皱眉头,冷声说道:
“真是不知上进,张居正和冯保不去管他,他自己倒是放纵了。”
“娘娘,奴婢去和张鲸打个招呼,训诫那孙海一番……”
禀报的那名女官低声说道,李太后举起手摇了摇,沉声说道:
“孙海这奴才是陈姐姐那边的人,哀家也不好开这个口,先由他们去,左右是腊月正月的,过完年再做计较。”
那女官低头答应了,又是开口禀报道:
“娘娘,国子监和翰林院最近有些议论,说潞王殿下知大节,懂道理,乃是一等一的贤明,言官和士子们也有些人跟着说。”
女官还想继续,看到李太后脸色平淡,缓缓闭上眼睛,也停住不说,沉默了一会,李太后才出声说道:
“翊镠那孩子又不做天子,贤不贤又有什么用处。”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