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本王只想修路:父皇求我继承大统 第274章 八千卷宗尽是废物!烤红薯闲话半月事!

夏侯玄返回王府。

王府大厅内,六个大箱子,摆在中央。

亲卫眼见,夏侯玄进入大厅,上前,恭敬道:“王爷,送卷宗的人已经走,这是陛下八百里加急送来的。”

夏侯玄绕着箱子走了一圈,说道:“把这六个箱子,全都搬到书房。”

“是,王爷!”

赵大牛一挥手,几名亲卫立刻上前,两人抬一箱,将这六箱答卷,悉数搬入书房。

书房内。

六只大箱被一一打开,一卷卷用细麻绳捆扎的卷宗。

夏侯玄挥退了所有人,他挽起袖子,将其中一个箱子内的答卷整捆抱起,放到书案前。

他坐下后,抽出最上面的一份卷宗,展开细看。

第一份,开篇便是“圣人云,仁者爱人,君子以德化民……”

夏侯玄眉头一皱,继续往下看,什么“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洋洋洒洒数千字,却没有一个字提到具体怎么做。

他拿起炭笔,在卷宗边缘写下两个字:“空谈。”

第二份,稍微好一点,提到了“减免赋税,鼓励农桑”,但具体如何减免、减免多少、钱从哪里来,一概不提。

夏侯玄直接扔到一旁:“废话连篇。”

第三份,第四份、第五份、第十份……

一份接一份,全是些云山雾罩的空话、套话。

夏侯玄越看越烦躁。

“啪!”

他把手中的卷宗重重拍在桌上,冷笑一声:“这就是北夏的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却连百姓吃什么都不知道!”

第一天,林晴婉端着食盒,轻手轻脚地推门进来。

烛光映照下,夏侯玄的侧脸显得格外专注,他眉头紧锁,手指飞快地翻动着一份份卷宗。

林晴婉将饭菜在旁边的小几上一一摆好——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两碟小菜。

她小声提醒道:“王爷,该用膳了。”

夏侯玄头也不抬,“嗯”了一声,手指捻开下一份卷宗,眼睛死死盯着上面的字迹。

林晴婉站在一旁,看着他专注的模样,叹了口气。悄然退下。

第三天,夜色更深。

书房里的烛火已经换了三次,蜡油滴满了烛台。

夏侯玄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又抽出一份卷宗。

这一份的字迹工整漂亮,一看就是下了苦功练字的。他略带期待地看下去——

“国之兴衰,在于君王之德。君王若能效法先贤,则天下太平;君王若沉迷享乐,则民不聊生……”

“砰!”

夏侯玄一拳砸在桌上。

“怎么让百姓吃饱饭,你跟我说君王要有德行?!”

第五天,苏晴鸢亲自端着一碗刚炖好的参鸡汤进来。

苏晴鸢又拿起另一份,上面写着:“尚可,但迂腐。”

这一篇倒是提了些具体措施,建议朝廷“减免三年赋税,鼓励百姓耕种,设立义仓赈济灾民”。

听起来不错,但在夏侯玄看来,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短视之举。百姓穷,不是因为税太重,而是因为货卖不出去,没有钱!

她将卷宗放回原处,看向自己的夫君。

他看的不是文章,而是透过这些文字,寻找能真正为他所用的人。

这时,夏侯玄将手中一份卷宗狠狠扔到一旁,骂道:“又是一个只会背书的书呆子!”

他端起参汤一饮而尽,拿起筷子三两下将饭菜扫荡一空,然后又拿起一份新的卷宗,继续埋头苦读。

苏晴鸢看着空空的碗碟,浅浅一笑,收拾好东西,安静地离开了。

第七天,白日。

书房的窗户紧闭。

夏侯玄已经看完了整整两箱答卷,足足八千八百多份,可真正让他眼前一亮的,一份都没有!

“全是废物!全是废物!”

他一把将手中的卷宗摔到地上,怒道:“满朝文武都是这种货色,难怪北夏会越来越穷!”

他站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踱步,越想越气。

这些读书人,十年寒窗,满腹经纶,活在云端里,高谈论着圣人教化,对底层百姓的柴米油盐视而不见!

“什么狗屁德治仁政!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你跟他们谈仁义?”

夏侯玄重新坐回书案前,拆开第四箱答卷。

他不信,就没有一个明白人!

他随手抽出一份:“通篇都在说君王当以民为本,可他连是谁都不知道!百姓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有去了解过吗?”

又抽出一份:“建议朝廷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听起来很好对吧?可粮食从哪里来?国库本就空虚,你让朝廷拿什么赈济?难道变出来不成?”

夏侯玄打开第五箱答卷,他的动作已经变得机械,拆开、展开、扫一眼、判定、扔掉。

“以德治国”。

扔。

“效法先贤”。

扔。

“君王当勤政爱民”。

扔!

.........

第十四天。

夏侯玄坐在书案前,头发有些凌乱,这六大箱卷宗,已经被他翻阅了十之七八。

绝大部分的答卷,都让他失望。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