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世界灵气浓度稳定在1.2单位满一年时,两场跨越海陆的“灵智觉醒”事件,同时在灵境互联的“灵气生态专栏”掀起热潮。
云境雨林的灵语鹦鹉“绿灵”能用平板敲出汉字传递需求,沧澜湾海洋馆的白鲸“雪灵”能通过声波预警设备故障。这两个案例像钥匙般,打开了人类与动物深度沟通的大门,也让“万物共生”的图景,从构想变成了鲜活的现实。
云境雨林的科研站藏在连片的灵植之间,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研究员李然就盯着监控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
画面中,一只通体翠绿的鹦鹉正站在特制的支架上,用尖锐的喙尖轻触平板电脑屏幕——它叫绿灵,翅膀边缘泛着淡蓝的灵光,是科研站三个月前救助的幼鸟。
此刻,它精准地在“食物”图标旁停留两秒,随后又啄向屏幕下方的“水”字,动作连贯得不像偶然。
“这已经是第三天了。”李然调出前两日的记录,语气里满是惊叹,“第一天它敲‘水’时,我们以为是误触,直到发现自动水箱见底;
第二天敲‘食物’,恰好喂食器卡壳。现在看来,灵气真的开启了它的灵智。”他翻开绿灵的成长档案,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关键信息:绿灵孵化于灵气浓度突破1.0单位的雨季,幼时曾误食灵植“醒神果”,翅膀比同类更早浮现灵光纹路,当时研究员还以为是罕见的变异。
为了解锁绿灵的认知潜力,科研团队连夜赶制了“灵语交互系统”——在平板电脑上增设手写输入区和语音识别功能,屏幕亮度和触控灵敏度都针对鹦鹉的喙部进行了调整;
同时在鸟舍周围安装了八个微型灵气传感器,能实时捕捉绿灵操作时的灵气波动,分析它的情绪状态。令人惊喜的是,绿灵仅用两天就掌握了核心技能:用喙尖轻触屏幕选择图标,用爪子蹬踏支架调整屏幕角度,甚至能在听到“危险”的语音提示时,快速啄击红色警报按钮,灵气传感器显示它此时的灵光波动频率会明显升高。
真正让科研团队震撼的,是绿灵展现出的“生态感知力”。一周后的清晨,天刚蒙蒙亮,科研站的警报突然响起——不是人为触发,而是绿灵疯狂啄击“危险”按钮引发的。它对着雨林深处的方向尖啸,羽毛因激动而炸开,周身的灵光像跳动的火焰。李然立刻带领团队携带设备前往查看,在距离科研站三公里的千年古树下,他们发现树干已被白蚁蛀空,寄生在树干上的灵植“垂丝藤”叶片开始发黄枯萎,若不及时处理,虫害可能扩散到整个雨林。
“它不是在无意义地吵闹,是在提醒我们雨林生态出现了问题!”李然蹲下身,轻轻抚摸绿灵的羽毛,绿灵则停在他的肩头,用喙轻轻梳理他的头发,仿佛在确认“危机已解除”。这次事件让科研团队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灵智动物成为“生态监测员”,弥补人类在雨林监测中的盲区。
他们在雨林中设置了十个“灵语交互点”,每个交互点都配备了带触摸屏的太阳能喂食器,屏幕上内置“虫害”“灵植枯萎”“非法入侵”“极端天气预警”等生态选项,还能通过灵境互联实时传输数据。绿灵成了第一个“核心联络官”,每天清晨天不亮,它就会飞出科研站,依次巡视各个交互点。若发现异常,就用喙尖在屏幕上记录位置和问题类型,再返回科研站,用翅膀拍打研究员的手臂,引导他们前往处理。
短短一个月,绿灵就协助科研团队解决了三起重大生态危机:在“虫害”选项标记的区域,他们发现了正在扩散的食叶甲虫,及时喷洒了灵植提取的天然杀虫剂;在“灵植枯萎”标记点,找到了被工业废水污染的溪流,阻断了污染源;甚至在一次非法盗猎事件中,绿灵通过“非法入侵”警报,引导巡逻队在盗猎者设置陷阱前将其抓获。“它的感知范围远超人类,能通过灵气波动捕捉到我们忽略的细微变化,比如灵植叶片的灵气浓度下降、土壤中的异常能量波动。”李然在灵境互联的直播中展示绿灵的操作记录,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每次预警的时间、地点、问题类型和处理结果,评论区瞬间被“神奇鹦鹉”“雨林守护者”“灵气的奇迹”等留言刷屏,单场直播观看人数突破了200万。
绿灵的智慧还在不断进化。科研团队发现,它开始主动“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看到研究员用放大镜观察灵植叶片,它会啄击屏幕上的“观察”图标;发现新孵化的鹦鹉雏鸟,会在“幼鸟”选项旁画圈标记,提醒研究员投喂;甚至能通过灵气波动“判断”人类的情绪——当李然因实验数据异常而焦虑时,它会飞过来啄击“放松”图标,同时衔来一颗带有灵气的浆果;当新加入的研究员因迷路而紧张时,它会在前方引路,途中还会特意停在结满果实的灵植旁,示意“可以采摘解渴”。
随着绿灵的故事传遍主世界,越来越多的灵语鹦鹉在云境雨林被发现。科研团队将这些鹦鹉组成了“灵语侦察队”,为每只鹦鹉配备了轻量化的定位环和迷你交互板,根据它们的活动范围划分了监测区域。其中一只名为“青羽”的雄性鹦鹉,甚至展现出了“团队协作”的能力:它会主动引导年幼的鹦鹉熟悉交互系统的操作,在发现大型生态问题(如大面积灵植枯萎)时,还会召唤附近的同伴共同标记,确保科研团队能快速定位问题核心区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