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小院的晨光总带着茶染布般的温润,苏晓棠蹲在院角翻晒新收的碧螺春茶叶时,指尖触到口袋里硬邦邦的错题本——这是她和江亦辰的“秘密信箱”,从研发初期的材料配比错误记录,到后来藏着心事的便签,如今每一页都夹着手作人的故事:有阿依绣坏的第一片蝴蝶纹布角,有马大爷刻废的沙枣木碎屑,还有洛桑老师调错的颜料样本。
今天错题本格外沉,她翻开第三十七页,发现江亦辰夹了一张泛黄的沙枣木切片,切片背面用铅笔写着:“甘肃东乡族村寨传来消息,沙枣林今年挂果率不足三成,小木说再这样下去,沙枣木手作工坊要断供了。”字迹旁画了个小小的皱眉表情,末尾还粘了一粒沙枣核——那是去年他们去东乡族村寨时,马大爷塞给他们的,说“留着种,沙枣树能活百年”。
苏晓棠指尖摩挲着沙枣核,想起小木在工坊里说的“沙枣树是我们的命根子”,转身冲进研究院。江亦辰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沙枣木检测报告皱眉,屏幕上红色的数据刺眼:“近三年西北干旱加剧,沙枣林成片枯萎,东乡族村寨的工坊每月需要五十立方米沙枣木,现在只能收到十五立方米,再不想办法,马大爷他们的订单要违约了。”
“不能让工坊停摆。”苏晓棠把错题本放在桌上,翻开夹着茶染布样的一页,“你看,去年我们在错题本里记过,茶染布的边角料能和其他纤维混合做填充材料,沙枣木是不是也能找替代方案?或者……我们去东乡族村寨,和村民一起想办法救沙枣林?”
江亦辰眼睛亮了,伸手从错题本里抽出一张草图——那是他上个月画的沙枣林灌溉系统设计图,当时只是随手记录,现在却成了关键:“我查过资料,东乡族村寨附近有一条废弃的古渠,只要修复古渠,引黄河水灌溉,沙枣林或许能活过来。而且,我们可以和当地政府合作,搞‘沙枣林生态保护+手作’的模式,既救树,又能让村民有长期收入。”
两人当即决定,第二天就去甘肃东乡族村寨。出发前,苏晓棠在错题本里夹了一片刚染好的茶绿布,上面绣了一小棵发芽的沙枣树,旁边写着:“遇到难题不可怕,就像茶染要煮很多次才显色,我们慢慢来。”
一、沙枣林危机:古渠流水润枯木,生态手作谋新生
东乡族村寨的风带着沙砾,吹得苏晓棠眼睛发涩。马大爷蹲在村口的沙枣树下,手里攥着半截枯死的树枝,树皮一掰就碎:“往年这时候,沙枣树枝上都挂着青果,今年你看,叶子都黄了大半。”他身后的沙枣林绵延数里,却没了往日的翠绿,不少树干上贴着“待伐”的红纸条——村民们舍不得砍,却又怕枯树占着地,影响新苗栽种。
小木跑过来,手里抱着一个空的沙枣木笔筒:“苏老师、江老师,这是最后一个笔筒了,剩下的木头都不够做个挂坠。意大利客商的五百个订单,我们怕是交不了货了。”他的声音带着哭腔,笔筒上的刻痕还没打磨完,那是他跟着马大爷学的第一门手艺。
江亦辰蹲下身,用树枝在地上画古渠的路线:“马大爷,我们查过,村西头那条古渠是清朝时修的,只要修复堤坝,引黄河水过来,沙枣林就能喝到水。而且,我们可以成立‘沙枣林生态保护联盟’,让手作工坊的收益反哺种树,村民种一棵沙枣树,就能获得手作订单的分红。”
马大爷皱着眉:“古渠修了几十年了,里面全是沙子,修复要不少钱吧?我们村穷,拿不出这么多钱。”苏晓棠立刻拿出手机,拨通国家乡村振兴局的电话——之前“乡村手作振兴计划”得到过他们的支持,这次生态保护与手作结合的方案,很快得到了回应,对方承诺提供部分资金,还会协调当地水利部门帮忙。
接下来的一个月,东乡族村寨热闹起来。江亦辰带着研究院的工程师设计灌溉系统,用复合材料加固古渠堤坝,防止渗水;苏晓棠则组织村民成立“沙枣林养护队”,教大家识别沙枣树的病害,用天然的草木灰做肥料。错题本成了“工作手册”,江亦辰每天在上面记录堤坝的施工进度,苏晓棠则贴上手绘的养护步骤图,比如“每棵树浇三桶水,每周一次草木灰施肥”,旁边还画了个笑脸,写着“小木说,等沙枣树结果,要给我们做沙枣糕”。
危机中也藏着新机遇。江亦辰在检测枯木时发现,枯萎的沙枣木纹理更独特,适合做小型雕刻摆件。他和马大爷一起试验,用枯木雕刻出“沙漠胡杨”“古渠流水”等主题的摆件,苏晓棠则用茶染布做底座,搭配研究院新研发的“天然木蜡油”,让枯木摆件既防蛀又保留自然纹理。
“没想到枯木头也能变宝贝!”马大爷拿着刚做好的“古渠流水”摆件,眼睛笑成了缝,“这摆件比笔筒还精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以后我们不仅不砍枯树,还要好好保护它,让它变成‘生态手作’的招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