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158章 秦淮春水生新念,胡杨旧梦寄归期

南京的春雨总带着几分缠绵,不像敦煌的风那样干脆利落。当苏晓棠抱着装着胡杨芽的布包,牵着棠棠的手走出高铁站时,湿润的空气裹着秦淮河的水汽扑面而来,让刚从干燥戈壁回来的人瞬间生出几分恍惚——仿佛前几日敦煌的风沙、胡杨的绿意,都还沾在衣角未散,转眼就跌入了江南的温柔里。

江亦辰提着那三把胡杨木梳,指尖还留着木梳温润的触感。他回头看了眼妻女,笑着把伞倾向她们:“先回家把东西安顿好,下午带棠棠去老宅院看看那棵银杏树,说不定新芽都冒出来了。”棠棠立刻攥紧了手腕上的胡杨果手链,手链上的沙枣核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妈妈,我们把小石头送的木牌挂在银杏树上好不好?这样小石头就能透过木牌看到银杏树啦!”苏晓棠蹲下身,帮女儿理了理被雨丝打湿的刘海,目光落在她怀里紧紧抱着的兔子玩偶上——那是小石头硬塞给她的,玩偶的耳朵上还缝着一小块胡杨木片,上面刻着个小小的“石”字。“好啊,我们再给木牌系上红绳,就像敦煌木牌上的红线一样。”

回家的路不算远,出租车驶过秦淮河畔时,棠棠扒着车窗向外看。春雨中的秦淮河泛着淡淡的绿,岸边的柳树垂下嫩黄的枝条,偶尔有画舫缓缓驶过,船桨搅碎水面的倒影,像把江南的春天揉成了一幅流动的画。“爸爸,秦淮河的水和月牙泉的水不一样。”棠棠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认真,“月牙泉的水是亮晶晶的,像装了星星;秦淮河的水是软软的,像妈妈绣的丝绸。”江亦辰揉了揉她的头发:“因为它们一个在沙漠里,一个在江南呀,就像胡杨和银杏,虽然不一样,却都很好看。”

推开老宅院的木门时,院角的银杏树果然冒出了新芽,嫩绿色的叶片裹着浅褐色的芽鳞,在雨雾中透着生机。棠棠立刻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把小石头送的“迷你骆驼木牌”取出来,苏晓棠找来了红绳,父女俩一起把木牌系在最低的一根枝桠上。木牌在春风中轻轻摇晃,上面的骆驼纹路虽然简单,却像是带着敦煌的阳光,在江南的雨里格外显眼。“小石头看到木牌,就知道我们到家啦!”棠棠仰着头,眼睛亮得像月牙泉的星星。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渐渐被敦煌的气息填满。苏晓棠把林阿婆送的羊毛毯铺在客厅的沙发上,浅棕色的毯子上织着胡杨图案,摸起来软软的,仿佛还留着敦煌的暖意;江亦辰把老木匠爷爷送的胡杨木牌摆在书房的书架上,刻着胡杨王的木牌和他之前刻的江南竹牌并排放在一起,一苍一柔,相映成趣;棠棠则把晒干的胡杨芽装进玻璃罐里,摆在阳台的窗台上,每天都要去看几眼,生怕芽片受潮。

周三早上,棠棠忽然想起林阿婆说的胡杨芽焖饭,拉着苏晓棠要尝试。苏晓棠从玻璃罐里倒出一小把胡杨芽,用温水泡着,又从冰箱里拿出一块羊肉,切成小丁。棠棠站在厨房门口,踮着脚看妈妈处理食材,手里还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着步骤:“妈妈,要先把胡杨芽泡软对不对?还要放羊肉和大米一起焖?”苏晓棠笑着点头,把泡软的胡杨芽捞出来切碎:“等会儿焖饭的时候,你可以来放胡杨芽,就像在敦煌的时候,林阿婆让你帮忙撒沙枣一样。”

焖饭在锅里咕嘟咕嘟煮着的时候,棠棠趴在厨房的餐桌上,给小石头写起了信。她用彩笔在信纸上画了一棵小小的胡杨树,旁边画着银杏树,还歪歪扭扭地写着:“小石头,我今天要做胡杨芽焖饭啦!林阿婆送的胡杨芽好香,等饭做好了,我拍照片给你看。我们把你的木牌挂在银杏树上了,风一吹,木牌就会动,像在和我打招呼。”写完信,她还把一片刚捡的银杏叶夹在里面,小心翼翼地放进信封里。

下午,苏晓棠带着棠棠去邮局寄信,回来的路上经过一家非遗手作店。店里挂着各式各样的刺绣、木雕,棠棠立刻被一个刻着江南水乡的木牌吸引了,拉着苏晓棠的手不肯走:“妈妈,你看这个木牌,和爸爸刻的好像!我们买一个送给小石头好不好?让他也看看南京的样子。”苏晓棠拿起木牌,上面刻着秦淮河的画舫和岸边的柳树,刀法细腻,和江亦辰刻的胡杨木牌风格不同,却同样带着手作的温度。“我们可以不买,”苏晓棠蹲下身,看着女儿的眼睛,“等爸爸有空,我们一起刻一个南京的木牌送给小石头,这样更有意义,就像他亲手刻骆驼木牌送给你一样。”棠棠眼睛一亮,立刻点头:“好呀好呀!我要在木牌上刻银杏树,还要刻秦淮河的画舫!”

回到家时,江亦辰正在书房里摆弄那块“双城纪念木牌”——就是在敦煌时和老木匠爷爷一起刻的,正面是秦淮河与月牙泉,背面刻着“甲辰年春,南京-敦煌手作之缘”。他把木牌放在灯光下,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着边缘,看到妻女回来,笑着举起木牌:“你们看,再打磨几遍,木牌的光泽就更好了。我打算再做个木框,把它挂在客厅里,这样每次看到,都能想起敦煌的日子。”棠棠跑过去,凑在木牌前仔细看:“爸爸,月牙泉的水纹刻得好细呀!我们什么时候一起刻送给小石头的木牌呀?”江亦辰放下砂纸,抱起女儿:“明天周末,我们就去木工房找木料,你想刻什么图案,爸爸都陪你一起刻。”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