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119章 胡杨芽绽连社群,文化节里续家魂

苏晓棠把最后一缕金线穿过挂毯时,阳台的胡杨王幼苗正顶着两片新叶,在晨风中轻轻摇晃。金线绣的是敦煌胡杨王的轮廓,与之前绣的南京胡杨枝桠在挂毯中央交汇,中间用银线绣了一道浅浅的光带,像把两地的牵挂缝在了一起。她举起挂毯对着阳光看,金线泛着暖光,银线闪着微光,连叶片上的脉络都透着细腻的心意——这是她为社区“胡杨文化节”准备的核心展品,前后绣了整整两个月,指尖的薄茧又厚了一层,却和当年给恋棠绣嫁衣时一样,满是期待。

“外婆,小胡杨又长高了!”棠棠颠颠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把小小的塑料尺子,踮着脚量幼苗的高度,“你看,都有我的手掌高了!敦煌的小杨姐姐说,等它长到我腰那么高,就会开出像星星一样的花。”

苏晓棠放下挂毯,蹲下身帮棠棠把尺子摆正。幼苗的茎秆还带着嫩绿色,新叶边缘泛着淡淡的金黄,是敦煌胡杨特有的色泽,和南京胡杨的浅绿形成温柔的对比。“等文化节那天,我们把小胡杨搬到活动中心去,让大家都看看,敦煌的胡杨在南京也能长得这么好。”她摸了摸棠棠的头,目光落在阳台角落——那里堆着江亦辰整理的老物件:爷爷的旧工具箱、修过织布机的齿轮、给孩子刻刀的图纸,还有从敦煌带回的胡杨絮,都用透明盒子装着,准备在文化节上展示。

江亦辰这时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一个木盒,是从老宅取来的爷爷当年的教具箱。打开盒子,里面整整齐齐摆着十几把小刻刀,刀把都是胡杨木做的,上面刻着不同的小字:“小石头”“阿杏”“恋棠”——是爷爷当年给学生和女儿刻的。“这些刻刀都磨过了,还能用。”他拿起刻着“恋棠”的那把,递给棠棠,“这是太爷爷给你妈妈刻的第一把刻刀,现在传给你,文化节那天,你用它教小朋友刻胡杨叶好不好?”

棠棠双手接过刻刀,刀把上的“恋棠”二字被岁月磨得温润,她轻轻贴在脸颊上,像在感受太爷爷的温度:“好!我要像太爷爷教学生那样,教小朋友轻轻刻,不能弄疼胡杨木。”

距离文化节还有一周时,社区活动中心已经热闹起来。张主任带着志愿者挂横幅,上面写着“胡杨传家韵,社群共传承”;老奶奶和几个阿姨在厨房忙碌,准备做胡杨主题的点心——用南瓜泥捏成胡杨叶的形状,裹上敦煌带回的杏干碎,取名“胡杨金叶酥”;王师傅的孙子则带着几个少年,用竹条编胡杨形状的灯笼,灯笼面贴上棠棠和社区孩子画的胡杨画,准备挂在活动中心的走廊里。

苏晓棠和江亦辰则忙着布置展区:“家风传承区”挂着那幅大挂毯,旁边摆着爷爷的支教日记、旧钢笔和刻刀;“胡杨生长区”放着南京阳台的胡杨盆栽、敦煌胡杨王幼苗,还有棠棠记录幼苗成长的照片册;“互动体验区”摆着十几张桌子,每张桌上都放着胡杨木坯、刻刀和浅绿棉布,供小朋友体验刻胡杨、绣胡杨叶。

“石爷爷说他明天就到南京,还带了敦煌的小朋友一起过来!”恋棠拿着手机走进来,屏幕上是石建国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照片——几个敦煌孩子背着装满胡杨木刻的书包,站在敦煌胡杨王前,笑得格外灿烂,“他们还带了敦煌的胡杨絮和月牙泉的泉水,说要在文化节上和我们的胡杨幼苗‘认亲’。”

棠棠听到消息,立刻跑到互动区,把自己刻好的胡杨木坯都摆出来:“我要把最好看的木坯送给敦煌的小朋友,还要教他们绣南京的胡杨叶,让他们把南京的味道带回敦煌。”

第二天下午,石建国带着三个敦煌孩子如约而至。最小的孩子叫阿敦,才六岁,手里抱着一个胡杨木做的小摇篮,摇篮边缘刻着“南京-敦煌”的字样;大一点的女孩叫月牙,手里拿着一本手工相册,里面贴满了敦煌胡杨的照片;最大的男孩叫胡杨,是石小满的弟弟,手里提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敦煌孩子写给南京小朋友的书信。

“这是敦煌的‘胡杨三件宝’,”石建国笑着打开袋子,“胡杨絮能做香囊,月牙泉的泉水能浇胡杨,孩子们的书信里都写着自己的胡杨故事,想和南京的小朋友交换。”

棠棠拉着阿敦的手,把他带到胡杨生长区:“你看,这是敦煌胡杨王的幼苗,我们每天用月牙泉的水浇它,它长得可快了!”阿敦睁大眼睛,轻轻摸了摸幼苗的叶子,小声说:“和我们敦煌的胡杨叶子一样软,就是颜色浅一点。”月牙则翻开相册,指着一张敦煌胡杨王的照片:“这是我们的胡杨王,有三千年了,树干上能坐下十个小朋友,秋天的时候,叶子金黄金黄的,像着火一样。”

江亦辰看着孩子们的互动,忽然想起爷爷日记里写的“胡杨是桥,能连起不同的路”,他转身从教具箱里拿出一把新刻的胡杨木牌,递给石建国:“这是用南京胡杨木刻的,上面刻着‘两地胡杨一心’,我们一起挂在活动中心的胡杨树上,也算给两地的胡杨做个见证。”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