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江家村,雪后的清晨格外清亮。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下来,落在白雪覆盖的屋顶和田野上,折射出耀眼的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和饭菜的香气,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年味愈发浓郁。
吃完简单的早餐,江亦辰便带着苏晓棠和念念,跟着父母一起挨家挨户给村里的长辈拜年。北方农村的拜年习俗讲究“早”和“诚”,越早登门,越显敬重。江家村的乡亲们大多沾亲带故,平日里互相照应,过年拜年更是维系亲情乡情的重要仪式。
“王大爷,新年好!”江亦辰一进门就高声喊道,脸上满是真诚的笑容。
王大爷正坐在炕头抽着旱烟,看到他们一家,立刻笑着起身:“亦辰回来啦!快进屋,外面冷!晓棠,念念,快上炕暖和暖和。”
王大娘也连忙端上瓜子、花生和水果糖,热情地招呼着:“念念长这么高了,越来越俊了!来,大娘给你个红包,新年快乐!”
念念怯生生地接过红包,甜甜地说了声:“谢谢大娘!祝大爷大娘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孩子真乖!”王大娘笑得合不拢嘴,拉着念念的手问长问短。
江亦辰和父亲坐在炕边,和王大爷聊着天,问起他的身体状况和家里的收成。苏晓棠则陪着王大娘,听她讲村里的新鲜事,时不时插几句话,气氛格外融洽。北方的乡亲们都格外淳朴热情,每到一家,都会被拉着喝杯热茶、吃点零食,临走时还会塞给念念一个红包,或是一把水果糖。
念念的小口袋很快就鼓了起来,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红包和各种各样的糖果。她一路走一路数,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爸爸妈妈,我们已经给五户爷爷奶奶拜年了,我收到了五个红包!”
“念念真厉害!”江亦辰揉了揉她的头发,“这些红包都是爷爷奶奶们的心意,你要好好收着。”
拜年的队伍渐渐壮大,江亦轩和几个堂兄弟也加入了进来,一群人说说笑笑地穿行在村庄的小路上。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如同串起的珍珠,见证着这份浓浓的乡情。
走到村西头的老李家时,李爷爷正坐在院子里劈柴。看到江亦辰一家,他放下斧头,笑着迎了上来:“亦辰,你们来啦!快进屋坐。”
“李爷爷,新年好!您还在忙呢?”江亦辰连忙上前,接过他手里的斧头,“我来帮您劈柴。”
“不用不用,我这也是活动活动筋骨。”李爷爷摆摆手,“你们城里来的读书人,哪干过这种粗活。”
“爸,我来吧。”江亦轩接过斧头,熟练地劈起柴来。江亦辰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劈柴、喂猪这些农活都干过,他看着弟弟劈柴的样子,想起了小时候的时光,忍不住也拿起一根木头,帮忙搭手。
苏晓棠带着念念走进屋里,和李奶奶聊了起来。李奶奶年纪大了,眼睛不太好,但精神头很足。她拉着苏晓棠的手,絮絮叨叨地说:“亦辰这孩子,从小就懂事,学习也好,是我们村里的骄傲。晓棠,你嫁给他,真是好福气。”
“谢谢李奶奶,亦辰确实很好。”苏晓棠笑着说,“您也要多注意身体,冬天冷,劈柴这种重活就让年轻人来做。”
“我知道,孩子们都孝顺,不让我干重活,我就是闲不住。”李奶奶笑着说,从柜子里拿出一篮冻梨,“来,尝尝我们北方的冻梨,甜着呢。”
冻梨是北方冬天的特色水果,表皮黑乎乎的,硬邦邦的。李奶奶把冻梨放进凉水里解冻,不一会儿,梨的表面就结了一层薄冰。念念好奇地看着,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奶奶,这个梨怎么是黑色的呀?能吃吗?”
“能吃,可好吃了。”李奶奶笑着说,拿起一个解冻好的冻梨,掰开递给念念,“你尝尝,又甜又解渴。”
念念咬了一口,冰凉清甜的汁水在嘴里爆开,口感细腻,味道确实很不错。“真好吃!妈妈,你也尝尝!”她连忙递给苏晓棠。
苏晓棠尝了一口,点点头:“确实好吃,清甜爽口,和江南的梨味道不一样。”
院子里,江亦辰和江亦轩已经劈好了一堆柴,整整齐齐地码在墙角。李爷爷看着他们,脸上满是欣慰:“还是年轻人有力气,这一堆柴,够我烧半个月了。”
“李爷爷,以后您有什么重活,就给我们打电话,我们来帮您干。”江亦辰说道。
“好,好,谢谢你们。”李爷爷笑着说,从屋里拿出一瓶白酒,“来,亦辰,陪爷爷喝两杯。”
“好嘞!”江亦辰爽快地答应着,和李爷爷一起坐在院子里的小凳子上,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虽然天气寒冷,但心里却格外温暖。
拜完年回到家,已经是中午了。江母和几个亲戚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午饭。中午的饭菜虽然没有年夜饭那么丰盛,但也很有北方特色,有炖排骨、炒青菜、凉拌鸡丝,还有早上剩下的饺子。
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饭,一边聊着上午拜年的趣事。念念兴奋地展示着自己收到的红包和糖果,脸上满是得意的笑容。江父看着孙女开心的样子,心里也乐开了花:“念念,这些红包你要自己收好,以后买自己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