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风带着最后一缕沙棘的甜香,掠过万亩绿洲,越野车驶离推广基地时,念念——江恋棠趴在车窗上,小手扒着玻璃,望着身后渐渐远去的红果绿枝,眼圈微微泛红。“爸爸,妈妈,我们还会回来吗?马爷爷的沙棘林明年会不会结更多果子?”
江亦辰握着方向盘,从后视镜里看着女儿恋恋不舍的模样,嘴角扬起温和的笑:“当然会回来。等明年沙棘丰收,我们还要来帮马爷爷摘果子,看看我们种的固沙草有没有长得更茂盛。”
苏晓棠伸手揉了揉女儿的头发,指尖带着旅途的微尘,却满是暖意:“而且,我们的新书《沙棘红·固沙绿》出版后,会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故事,说不定会有很多人来这里做环保志愿者,和我们一起守护这片绿色呢。”
归程的路比来时从容了许多。科研项目顺利推广,新书初稿也已完成,压在两人心头的重担终于卸下,车厢里弥漫着久违的轻松。念念翻看着一路收集的沙棘果干、小羊玩偶和牧民小朋友送的手工挂饰,叽叽喳喳地分享着在戈壁滩上的趣事——帮马爷爷喂过的小羊羔、在沙棘林里见过的百灵鸟、还有和小伙伴们一起种下的“心愿苗”。
“妈妈,你一定要把我和阿雅一起种树的故事写进书里。”念念举起一个用红绳串着的沙棘果核手链,那是她和牧民女孩阿雅一起做的,“阿雅说,等手链上的果核发芽了,我们的友谊就会长长久久,沙漠也会变成大草原。”
苏晓棠笑着点头,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认真记下女儿的话:“一定写进去。这不仅是你和阿雅的友谊,也是沙漠里绿色希望的象征。”
江亦辰听着母女俩的对话,心中满是欣慰。这两年,从北京领奖、全国分享,到戈壁科研、模式推广,一家人聚少离多,却也在并肩前行中,收获了别样的成长。念念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变成了懂事的环保小卫士;他和晓棠,也在生态保护与文学传播的道路上,找到了更深的契合点。
车子驶离戈壁,进入江南地界时,画风骤然切换。褪去了荒漠的苍茫,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稻田、蜿蜒的河流和错落的青瓦白墙,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草木清香。念念推开车窗,深吸一口气,惊喜地喊道:“妈妈,是家里的味道!”
回到江南的家时,已是傍晚。庭院里的月季开得正盛,粉的、红的、黄的,层层叠叠的花瓣上还沾着暮色中的露水;薄荷长得郁郁葱葱,蔓延到石阶旁,散发着清凉的香气;墙角的石榴树结满了红灯笼似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
“我们回来啦!”念念推开院门,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冲进庭院里,抱着石榴树的树干转了一圈。
江亦辰拎着行李箱走进院子,看着熟悉的景致,疲惫瞬间消散了大半。苏晓棠放下手中的背包,伸手抚摸着月季的花瓣,眼中满是眷恋。离家一年多,院子里的花草多亏了邻居张阿姨帮忙照看,才依旧生机盎然。
“晓棠、亦辰,你们可算回来了!”张阿姨听到动静,从隔壁院子走了过来,脸上满是笑容,“念念都长这么高了,越来越漂亮了!”
“张阿姨,辛苦您帮我们照看院子了。”苏晓棠笑着迎上去,“这一年多,真是麻烦您了。”
“客气啥!”张阿姨摆了摆手,“你们为环保做了这么多事,我帮着照看一下花草算什么。对了,你们走后,出版社的编辑来过几次,说有重要的事找你,还留了联系方式。”
苏晓棠心中一动,想必是新书出版的事。她谢过张阿姨,便和江亦辰一起收拾屋子。念念也忙着把自己的宝贝们一一摆放在小书桌上,还特意把沙棘果核手链挂在了窗前,让它能晒到阳光。
收拾完屋子,江亦辰去厨房准备晚餐。他从后备箱里拿出从戈壁带回来的沙棘果、羊肉干和牧民自制的奶酪,打算给母女俩做一顿融合了南北风味的晚餐。苏晓棠则坐在书房里,给出版社编辑回了电话。
“苏老师,你们可算回来了!”编辑的声音充满了兴奋,“《沙棘红·固沙绿》的初稿我已经看完了,写得太动人了!既有生态修复的专业知识,又有牧民们的真情故事,还有念念的童真视角,可读性和感染力都极强。出版社已经决定,下个月就安排排版印刷,争取在年底前上市!”
“太好了!”苏晓棠的声音也带着喜悦,“辛苦你们了,后续有什么需要我配合的,随时联系我。”
“还有一个好消息!”编辑接着说,“国内最大的连锁书店‘新华文轩’已经和我们达成合作,计划在新书上市后,举办全国巡回签售会,还会同步在中小学开展环保公益讲座,让更多孩子了解你们的故事和环保理念。”
挂了电话,苏晓棠走到窗边,看着庭院里正在帮爸爸摘薄荷的念念,和厨房里忙碌的江亦辰,心中满是幸福感。家的温暖,事业的顺遂,还有对未来的期许,像庭院里的花香,悄然弥漫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