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第43章 科研困境:风沙骤起,绿梦遇阻

江南的春日照例温柔,庭院里的月季缀满了花苞,薄荷的清香漫进书房。苏晓棠正对着电脑修改《京华绿韵》的外文版序言,屏幕上突然弹出江亦辰的视频通话请求,她笑着点下接听,却见丈夫的脸色比戈壁滩的风沙还要凝重。

“亦辰,怎么了?”苏晓棠的心猛地一沉。江亦辰所在的“丝路生态修复科研队”,已经在河西走廊的荒漠地带驻扎了三个月,专注于耐旱固沙植物的改良与推广,这是他们“丝路环保研学”项目的核心科研支撑,此前一直进展顺利。

视频里,江亦辰的额头沾着沙尘,眼角带着红血丝,身后是临时搭建的帆布帐篷,风卷着沙粒拍打帐篷,发出“噼啪”的声响。“晓棠,出问题了。我们培育的第三代固沙草,突然大面积枯萎,而且……”他顿了顿,声音透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之前试点种植的两千亩示范林,也出现了根系腐烂的情况,连带着周边原生的沙蒿,也开始发黄枯死。”

“怎么会这样?”苏晓棠惊得站起身,“第三代固沙草不是通过基因改良,抗旱性和耐贫瘠性都比前两代强很多吗?你们出发前,实验室的模拟数据不是都很理想吗?”

“我也想不通。”江亦辰揉了揉眉心,镜头转向身后的试验田。屏幕里,原本该是绿意盎然的固沙草,此刻叶片枯黄卷曲,根须暴露在沙面,一捏就碎,土壤表层还覆盖着一层淡淡的灰白色粉末。“我们检测了土壤、水质、空气,甚至排查了病虫害,都没找到原因。最奇怪的是,枯萎的植株根系上,都附着着这种灰白色粉末,像是某种真菌,但实验室检测后,又不属于已知的任何一种病原菌。”

站在一旁的念念听到“固沙草枯萎”,立刻凑到屏幕前,小脸上满是担忧:“爸爸,那些草是不是渴了?我们要不要寄水给他们?”

江亦辰看着女儿纯真的脸庞,眼神柔和了些,却还是摇了摇头:“不是渴了,念念。我们有完善的滴灌系统,这一带最近也下过两场小雨,水分是充足的。”他转回镜头,语气重新变得凝重,“现在最棘手的是,示范林周边有几个牧民的羊群,已经出现了误食枯萎牧草后腹泻、食欲不振的情况。虽然没有造成大规模死亡,但牧民们已经开始恐慌,甚至有人怀疑是我们的改良植物有问题,昨天已经有十几户牧民来营地抗议,要求我们停止项目,赔偿损失。”

苏晓棠的心揪得更紧了。她知道,江亦辰和科研队的成员们为了这个项目付出了多少心血。从筛选草种、基因测序,到实验室培育、小范围试种,整整耗时两年,第三代固沙草的成功培育,曾被业内视为“荒漠变绿洲”的关键突破——它不仅能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荒漠存活,还能改良土壤结构,为后续乔木种植打下基础。可现在,一切似乎都要功亏一篑。

“你先别着急,”苏晓棠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有没有可能是土壤重金属超标?或者是当地的气候出现了异常?”

“土壤重金属检测过了,在安全范围内。气候方面,和往年同期相比,温度、降水、风沙天数都没有太大波动。”江亦辰叹了口气,“我们队里的老教授张院士,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一直在实验室反复检测样本,可还是没有头绪。现在示范林的枯萎面积还在扩大,牧民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当地政府已经介入协调,但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找到原因,拿出解决方案,这个项目可能真的要被叫停了。”

挂了电话,苏晓棠再也无心修改序言。她看着窗外明媚的春光,脑海里却全是江亦辰疲惫的脸庞和枯萎的固沙草。念念拉着她的衣角,小声问:“妈妈,爸爸他们会不会有事?那些固沙草还能救活吗?”

苏晓棠蹲下身,抱住女儿,轻声说:“爸爸和叔叔阿姨们都是很厉害的科学家,他们一定会找到原因的。念念,我们要不要去爸爸那里看看?说不定能帮上忙呢?”

念念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好!我要去帮爸爸浇水、拔草,还要告诉牧民叔叔阿姨,爸爸的固沙草是好东西,不是它的问题!”

当天下午,苏晓棠便订了前往河西走廊的机票,带着念念,还有她收集的所有关于荒漠生态、植物病害的书籍和资料,踏上了前往戈壁的旅程。

飞机转火车,再转当地政府安排的越野车,颠簸了近二十个小时后,苏晓棠和念念终于抵达了科研队的营地。车子刚停下,就看到江亦辰站在营地门口等候,他比视频里看起来更憔悴,眼窝深陷,胡茬也冒了出来,身上的冲锋衣沾满了沙尘。

“爸爸!”念念挣脱苏晓棠的手,朝着江亦辰跑去。

江亦辰弯腰抱起女儿,用力亲了亲她的额头,眼中的疲惫消散了些许。他看向苏晓棠,声音沙哑:“你怎么来了?这里条件这么苦,还带着念念。”

“你这边出了这么大的事,我怎么能坐得住?”苏晓棠接过江亦辰递来的口罩戴上,环顾四周。营地建在一片开阔的荒漠上,几顶帆布帐篷围成一个小圈子,中间是简易的实验室和储物棚,远处就是枯黄的示范林,风一吹,沙粒漫天飞扬,呛得人直咳嗽。“牧民的事情怎么样了?政府协调得顺利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