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江南机场时,恰逢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雨水打在舷窗上,晕开一片朦胧的水痕,窗外的青瓦白墙、绿树红花都笼罩在淡淡的水汽中,透着江南独有的温婉与诗意。江亦辰牵着念念,苏晓棠抱着厚厚的笔记本和相机,走出机场大厅,清新的空气夹杂着草木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让连日来在北京采风的疲惫瞬间消散了大半。
“还是家里的空气舒服。”苏晓棠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北京的繁华与厚重让她收获满满,但江南的温润与熟悉,才是最能让她静下心来创作的土壤。
回到家,刚推开房门,念念便迫不及待地跑到自己的小书桌前,小心翼翼地拿出在北京画的画册,一页页翻看,嘴里还念念有词地给画板上的候鸟、长城、故宫配音。江亦辰则忙着将行李箱里的东西一一归位,把苏晓棠收集的素材、笔记分类整理好,放在书房靠窗的书桌上——那里是苏晓棠的专属创作角,阳光充足,窗外就是一片小小的花园,种着她最喜欢的月季和薄荷,绿意盎然,安静惬意。
“接下来,你就安心创作吧,家里的事和念念的功课,都交给我。”江亦辰端来一杯温热的蜂蜜水,放在苏晓棠手边,眼神里满是支持与宠溺。这些年,他早已习惯了苏晓棠创作时的专注与投入,也总是尽自己所能,为她扫清一切后顾之忧。
苏晓棠接过水杯,暖意顺着指尖蔓延至心底。她点点头:“嗯,我计划先用一个月的时间整理素材,梳理写作框架,然后开始动笔,争取三个月内完成初稿。”
接下来的日子,苏晓棠彻底沉浸在了创作的世界里。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她便会准时坐在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一边翻看北京采风时的照片和笔记,一边在文档里敲下一行行文字。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发梢和键盘上,留下斑驳的光影,花园里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唱着歌,像是在为她伴奏。
整理素材的过程,像是重新回到了北京的那些日子。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记录,都能勾起她清晰的回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念念奔跑的身影、湖边悠闲游弋的野鸭、雨水收集系统旁工作人员的讲解;雁栖湖湿地中,成群的候鸟在水面上嬉戏、湿地保护站里监测设备的闪烁灯光、志愿者们为候鸟投食的温柔身影;故宫的红墙黄瓦下,太阳能路灯投下的柔和光芒、雨水回收系统旁的说明牌、讲解员讲述文物保护与环保结合的生动案例;长城之上,蜿蜒的城墙与郁郁葱葱的植被、游客们自觉垃圾分类的场景、念念和志愿者们一起捡拾垃圾的认真模样……
这些回忆如同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一一闪过,苏晓棠的指尖在键盘上飞快地跳动,将这些画面转化为细腻而生动的文字。她时而停下笔,闭上眼睛,感受当时的心境与感悟;时而翻看相机里的照片,确认细节的描述是否准确;时而在笔记本上画下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妈妈,你在写北京的烤鸭吗?”念念背着小书包放学回家,一进门就跑到书房,凑到苏晓棠的电脑前,好奇地问道。
苏晓棠笑着摸了摸她的头:“是啊,妈妈在写我们在北京吃烤鸭时,那些烤鸭店的环保做法呢。你还记得吗?有的烤鸭店会把鸭油回收利用,制作成肥皂。”
“我记得!”念念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兴奋,“还有我们用的是可降解的餐具,没有用一次性筷子!妈妈,你一定要把我喜欢吃烤鸭的样子写进去,还要写我答应以后再也不用一次性筷子了。”
“好啊,”苏晓棠笑着答应,“妈妈不仅要写这些,还要把你在长城当环保小卫士的故事写进去,让更多小朋友都向你学习。”
念念听了,更加开心了,她从书包里拿出一幅画,递给苏晓棠:“妈妈,这是我今天在学校画的,画的是雁栖湖的候鸟,老师还表扬我画得好呢!你可以把它作为书的插图吗?”
苏晓棠接过画,画面上,一群色彩斑斓的候鸟在蓝色的湖面上飞翔,湖边有绿色的芦苇和红色的花朵,虽然笔触稚嫩,却充满了童真与想象力。她眼眶一热,用力点头:“当然可以!念念画得这么好,妈妈一定要把它放进书里,作为最特别的插图。”
接下来的日子里,念念也成了苏晓棠的“小助手”。每天放学回家,她都会跑到书房,给苏晓棠讲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环保知识,或者分享同学之间的环保小故事。有时候,苏晓棠写累了,就会放下笔,听念念叽叽喳喳地讲述,灵感往往就在这不经意间涌现。
江亦辰则每天变着花样给苏晓棠和念念做美食,既要保证营养均衡,又要践行环保理念——他会把蔬菜的边角料做成馅料,包成饺子或包子;把剩米饭做成蛋炒饭或寿司;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坚持用陶瓷碗和玻璃杯。他还会在苏晓棠写作间隙,给她泡上一杯热茶,或者切一盘新鲜的水果,提醒她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