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时的倒计时,像一声声沉重的鼓点,敲在专案组每个人的心上。时间仿佛被无形的手压缩,每一分每一秒都带着灼人的紧迫感。作战中心的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所有人都面带倦容,但眼神却不敢有丝毫松懈。
赵思妍几乎长在了电脑前。那个在冷门论坛发现的、与攻击算法思路相似的匿名ID,成了眼下最关键的突破口。她动用了所有能想到的技术手段和关系网络,试图揭开这个ID背后的迷雾。论坛服务器设在海外,管理员响应迟缓,常规路径希望渺茫。她不得不尝试一些更非常规的、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方法,潜入更深层的网络空间去寻找蛛丝马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几乎不眠不休的二十多个小时后,赵思妍在一个私密性极高、需要特殊邀请码才能进入的黑客社区存档库中,找到了一些零碎的聊天记录片段。这些记录年代久远,加密等级极高,她耗费了巨大心力才解密出一小部分内容。其中多次提到了一个代号——“暗影幽灵”。记录显示,这个“暗影幽灵”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小型、精英化的黑帽黑客组织,以承接高难度、高报酬的“定制服务”而闻名于地下世界,但其行踪飘忽,真实身份成谜。更关键的是,记录中提及“暗影幽灵”对工业控制系统(ICS)和物联网(IoT)安全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其技术风格被形容为“优雅而致命”,善于利用系统最深层的逻辑缺陷,达成“四两拨千斤”的破坏效果。
“技术特征高度吻合!”赵思妍将这个发现立刻通报给林宸和陈建国,“攻击我们城市的,极有可能就是这个‘暗影幽灵’组织,或者至少是与其有深厚渊源的人!”
“暗影幽灵……”林宸重复着这个充满阴冷气息的名字,“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为钱?还是某种极端的理念?”
“记录里没有明确说。”赵思妍摇头,“但这个级别的黑客组织,通常不会为了普通的金钱利益如此大动干戈,连续攻击城市关键设施。这更像是一种……证明,或者,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示威。那句‘清除’,可能代表了他们某种偏执的理念。”
动机依然模糊,但对手的形象开始清晰起来——一个技术顶尖、组织严密、动机可能涉及极端理念的黑帽黑客团体。这比单个的天才黑客更难对付。
陈建国立刻向上级汇报,申请调动更高级别的网络安全资源和国际协作渠道,试图追查“暗影幽灵”的更多信息。但所有人都明白,远水难解近渴,下一个36小时周期已经迫在眉睫。
被动防御,永远慢人一步。赵思妍提出,必须转变思路,尝试在虚拟世界中主动出击,抢占先机。
“既然我们推测他们下一个攻击周期在即,那么他们现在一定处于活跃的侦查和准备阶段。”赵思妍站在大屏幕前,向专案组阐述她的计划,“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刚刚获得的关于‘暗影幽灵’技术风格的一些认知,在全市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外围,布设更加精细化的‘探针’和‘陷阱’。”
这个计划比之前的“蜜罐”更加激进。它不是等待敌人上门,而是主动模拟出一些看似脆弱的、符合“暗影幽灵”攻击偏好的虚假节点,例如某个看似疏于维护的变电站数据接口或是一个存在已知漏洞的交通信号控制协议测试服务器,并注入特殊的追踪代码。一旦“暗影幽灵”对这些节点进行扫描或试探性攻击,追踪代码就会像寄生虫一样附着上去,尝试反向渗透,获取攻击源的真实信息。
“这是一场豪赌。”网安支队的陈浩表示担忧,“我们的对手非常狡猾,如果被他们识破,不仅会打草惊蛇,还可能暴露我们目前掌握的技术底细。”
“但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林宸支持赵思妍的计划,“坐等他们出手,代价可能太大。主动设伏,虽然风险高,但至少有一线希望打断他们的节奏,甚至抓住他们的尾巴。”
陈建国最终拍板:“同意执行!思妍,你负责技术实施,所有行动必须在绝对可控的沙箱或隔离环境中进行,确保不会对真实系统造成任何影响。林宸,你们刑侦这边,做好一切应急准备,一旦虚拟战场有发现,现实中的行动必须立刻跟上!”
命令下达,技术团队再次高速运转起来。赵思妍和她的小组化身数字世界的猎手,精心编织着一张无形的网。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在比特和字节的洪流中,双方比拼的是技术、耐心,更是对彼此心理的揣摩。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距离预测的下一个攻击窗口越来越近。虚拟战场上的“探针”和“陷阱”静默地潜伏着,如同暗礁,等待着船只撞上。
果然,在倒计时还剩最后六小时的时候,一个设置在模拟区域电网数据交换节点的“陷阱”被触发了!
监控屏幕显示,一个来自境外匿名网络的扫描行为,正在以极高的效率探测该节点的漏洞,手法专业,与之前攻击中观察到的模式极其相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