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市局刑侦支队,已是上午十点多。办公室里的氛围比早晨更加忙碌,电话铃声、讨论声、打印机吞吐纸张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和复印机墨粉的混合气味。
张猛一屁股瘫坐在自己的工椅上,椅子再次发出痛苦的呻 吟。他抓起桌上的凉白开,咕咚咕咚灌了大半杯,然后长叹一声,像是要把在沈老先生家积攒的郁闷全吐出来。
“我的亲娘哎,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他抹了把嘴,对着正在挂外套的林宸抱怨,“跟那老爷子聊了一个钟头,我感觉我自个儿的记忆都快错乱了。一会儿车声一会儿狗叫,九点又变半夜,黑影能大能小,还能变色!这哪是线索,这根本就是一锅粥,还是馊了的!”
林宸没接话,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黑笔,在白板顶部写下“2015.08.17 青瓷案”和“目击者:沈德昌(81岁,阿尔茨海默早期)”。
张猛凑过来,看着那行字,撇嘴道:“要我说,咱这就是在白费力气。2015年的事儿,那会儿街面上的监控还没现在这么密,数据保存也没现在规范,早就过期被覆盖了。唯一的‘人证’还是个记忆混乱的老爷子。这案子,神仙来了也难破。”
“逻辑上,困难确实存在。”林宸的目光停留在白板上,语气平静,“但并非绝对无解。监控数据可能被覆盖,但不一定全部消失。记忆可能混乱,但核心碎片或许留存。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那条还能走通的路。”
他转身,开始将刚才询问中捕捉到的碎片信息,一条条罗列到白板上,不管它们看起来多么矛盾可笑:
· 时间: 晚上9点多? 或者半夜1-2点?
· 声音: 汽车发动机声? 或者狗叫声? 或者脚步声?
· 光线: 手电筒光?(方向不明)
· 车辆: 深色(非黑,深蓝/绿?),未开大灯,停留短暂,出现位置(路口拐角?)
· 人影: 个子不高,偏瘦,动作敏捷,可能翻墙,可能左腿微瘸,可能持黑色小包
· 工具: 目击者使用单筒望远镜
他在“可能左腿微瘸”和“可能持黑色小包”下面画了两条横线,在“单筒望远镜”上画了个圈。
“不是吧,林宸,这些你还真记啊?”张猛指着那些矛盾的项目,“这玩意儿有啥用?自己跟自己打架玩儿?”
“矛盾本身也是一种信息。”林宸放下笔,解释道,“它说明了目击者记忆状态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但请注意,所有这些都是他主动回忆产生的‘噪音’。而我们最后引导出的、基于他习惯性行为(使用望远镜)的细节——深色车、短暂停留、敏捷人影、可能的跛行和背包——这些信息的‘质感’有所不同。它们更具体,更反常,也更容易被验证或证伪。”
“验证?怎么验证?”张猛双手一摊,“咱总不能回到2015年吧?”
“我们不需要回到2015年。”林宸走到电脑前坐下,“我们需要的是2015年留下的、可能被忽略的痕迹。张哥,麻烦你去档案室,把‘青瓷案’的所有实体卷宗,尤其是当年对周边车辆和人员的排查清单,再全部调出来,仔细过一遍,重点留意涉及深色车辆、行动不便人员或者携带特殊包裹人员的记录,哪怕当时被认为无关紧要的。”
“得,体力活儿。”张猛嘴上抱怨,但还是站起身,“那你呢?”
“我找技术队,看看能不能从数字层面找到点‘时光胶囊’。”林宸已经拿起了内部电话。
技术队在另一层楼。林宸直接找了赵思妍。她正窝在自己的工位里,面前并排竖着三台大显示器,代码和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她耳朵里塞着耳机,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旁边放着一盒吃了一半的饼干。
林宸敲了敲她隔板的玻璃。赵思妍抬起眼皮瞥了他一眼,手指没停,用下巴点了点旁边的空椅子,示意他坐。林宸坐下,安静地等她处理完手头的一小段代码。
几十秒后,她猛地敲下回车,满意地看到屏幕上跳出“成功执行”的字样,这才摘下耳机,转过身,推了推厚厚的黑框眼镜:“林大神探?稀客啊。又有什么高精尖的难题要攻克?”她的语气带着技术宅特有的直白和一点点调侃,但眼神里是跃跃欲试的兴奋。
林宸简单地把“青瓷案”重启和沈老先生的情况说了一遍,重点强调了可能需要查找的深色车辆信息和可能的时间段。
赵思妍听完,嚼了块饼干,沉吟道:“2015年8月……城西那片……有点棘手。那会儿的交通监控摄像头密度、数据存储规格和现在没法比。而且这么多年过去,按照常规数据覆写周期,原始视频流肯定没了。”
林宸的心微微沉了一下,但没说话,他知道赵思妍还有后文。
“不过……”果然,她话锋一转,眼睛亮了起来,“也不是完全没有操作空间。第一,交通违法抓拍系统的图片数据库,保存周期可能比监控视频长,有时候会有意外留存。第二,当时周边道路如果有什么市政工程或者商家自装的监控,也许能通过其他渠道找到一些碎片数据,虽然希望渺茫。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