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民国茶圣:从零开始建商业帝国 第197章 茶香压城

江面上那缕金光,仿佛一柄锋利的裁纸刀,缓缓剖开了厚重的云层与沉寂的江水,将天地一分为二,一边是昨夜的惊心动魄,一边是此刻的万物初醒。

军需令的下达,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刚刚平静的巴渝栈,瞬间激起千层浪。

这封来自重庆军需署的急件,纸张粗糙,字迹却力透纸背,每一个字都带着前线的硝烟与血气。

三千担特级红茶,七日之内,必须送抵保山前线。

这不仅是一笔天大的生意,更是一道关乎国运的军令。

命令下达的次日,新生的巴渝栈便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

十艘巨舶组成的浮动堡垒,此刻化作了一座水上工厂。

栈桥之上,人流如织,却井然有序,再无一丝慌乱。

“一号仓提料,送三号烘焙坊!乙字组接手,温度控制在八成火!”

“二号坊的茶已经焙足十二个时辰,立即出炉摊凉,送七号封装台!”

“所有陶瓮必须双层油纸密封,火漆加印‘云记·军供’字样,一颗都不能少!”

小春子站在调度总台后,声音清亮而沉着。

她手中握着一支笔,面前铺着巨大的调度板,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示着每一批茶叶的流向和状态。

曾经那个在账房里有些羞怯的女孩,如今已然是这座水上城池的神经中枢,她组建的女子巡栈队手持记录板和铜哨,穿梭于各个工坊之间,确保每一道指令都被精准执行。

灯火通明的烘焙坊内,热浪滚滚,茶香与松柴的清香混合在一起,浓郁得几乎化不开。

工人们三班轮转,人歇炉不歇,每日稳稳出货五百担。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这惊人的产能,而是每一只即将运往前线的茶箱侧壁上,都用滚烫的烙铁烙上了一行清晰的小字:“此茶出自历口镇王家坡,采于清明三日,焙火十二时辰。监制茶农:王二顺。”

每一箱,都有一个具体到村、具体到人的源头。

鲁大工看着这些烙印,满脸困惑地找到正在亲自检查火漆的谢云亭:“东家,咱们‘云记’的牌子就是金字招牌,何必多此一举,把茶农的名字都烙上去?这要是出了岔子,岂不是……”

谢云亭用指腹轻轻摩挲着那方温热的火漆印,头也不抬地道:“鲁大哥,这批茶,不是生意。”他抬起眼,目光深邃如古井,“我要让前线每一个喝到这口茶的弟兄都知道,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在他们身后,有无数个像王二顺这样的乡亲,正倾其所有,将最好的东西送到他们手上。这一片茶叶,就是从家乡递到他们嘴边的热汤。”

消息如长了翅膀,顺着长江水路传回千里之外的皖南。

当刊登着“云记军供茶,溯源至农家”新闻的报纸被送到祁门山区的茶农手中时,那些朴实的汉子们瞬间红了眼眶。

一个叫王二顺的老茶农,捧着报纸,浑浊的老泪滚滚而下,哽咽着对围拢过来的乡亲们喊道:“俺的名字……俺的名字上军供单了!俺这辈子,值了!”

一时间,整个皖南茶区群情激昂。

孙掌柜趁势连夜组织起数十支收茶队,深入各个山头。

他严格执行谢云亭从重庆发回的新规——收茶不论斤两,不看情面,只认那枚小小的火漆“茶引”。

有“茶引”者,按军供价上浮两成收购;无“茶引”者,分文不取。

这规矩看似不近人情,却在一夜之间,将云记苦心经营的信誉体系,化作了整个皖南茶区不可动摇的黄金法则。

云记在巴渝声势滔天,自然也深深刺痛了某些人的眼睛。

三江会总舵,程鹤年面色阴沉地听着手下的汇报。

他猛地将手中的青瓷茶盏掷于地上,摔得粉碎。

“好个谢云亭!他这是要把茶叶变成刀,一刀捅进我三江会的命脉里!”

他立刻下令,让手下爪牙在重庆各大市集散布谣言:“云记发国难财,拿劣质陈茶充当军饷,坑害前线将士!”

谣言如瘟疫般扩散,一时间人心惶惶。

然而,就在谣言甚嚣尘上的第三日,军需署的特派化验官突然登临巴渝栈,要求现场抽检。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程鹤年甚至已经安排好了记者,准备在查出“劣茶”的第一时间,将云记彻底钉死在耻辱柱上。

栈桥之上,化验官随机抽取了三箱烙着不同茶农名字的军供茶。

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品鉴之法,而是直接从皮箱里取出了一台锃亮的德制显微镜。

在数十双眼睛的注视下,他取样、滴剂、观察,片刻后,他直起身,面无表情地宣布:“茶叶纯净,无任何杂质,确系祁门特级新茶。”

人群中一片哗然。

化验官并未就此罢手,他冷冷地看了一眼人群中几个面色有异的记者,随即道:“今日奉命,除抽检云记外,亦对城内所有军需供应商进行突击检查。”

话音未落,他带着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直扑城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