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民国茶圣:从零开始建商业帝国 第111章 租界门口摆茶摊

汉口,英租界。

外滩的钟楼敲响了清晨六点的钟声,声音沉闷而悠远,像是在催促着这个东方都会从睡梦中苏醒。

然而,在赫德美茶行那栋巍峨的西式红砖大楼正前方,不过二十步之遥的街角,一幅极不协调的景象,正悄然铺开。

谢云亭,身穿一件浆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衫,头上戴着一顶压得极低的旧毡帽,正不紧不慢地支起一个简陋的茶摊。

两张长凳,一块门板,一口黑漆漆的大铁锅架在泥炉上。

一旁,身材魁梧如铁塔的大石,正一言不发地将劈好的松柴填进炉膛,他那双惯于挥舞船桨、搏击风浪的手,此刻摆弄起火钳,竟也透着一股沉稳。

角落里,一个干瘦的身影蹲在小马扎上,面前摊开一本空白账册。

正是赵五,他昔日执笔能搅动万贯家财,如今却只负责记录一碗一碗的茶水生意,神情专注得像是在核算一笔关乎生死的账目。

一面洗得泛黄的布幌子被挂了起来,上面用最朴拙的墨迹写着六个字:云记·一口真味。

这六个字,像一根最细的绣花针,精准地刺向对面那块“赫德美洋行”的鎏金铜牌。

阿篾换了一身码头短工的行头,在附近的人群里转悠了一圈,低声回到谢云亭身边:“老板,巡捕房的早班是七点换岗,一队四人,一个白俄带三个华捕,通常会沿江边巡两圈。”

谢云亭点点头,往铁锅里倒进清水,动作从容不迫,仿佛这里不是戒备森严的租界,而是他家后院。

水还未开,两个挎着警棍的华捕便踱了过来,身后跟着一个神情倨傲的白俄队长。

“喂!哪儿来的?不知道这里是租界吗?”华捕用警棍敲了敲桌板,发出“梆梆”的声响,“不准设摊,滚!”

谢云亭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和气的微笑,用带着皖南口音的官话说道:“长官,讨个生活,卖碗热茶给过路的兄弟们暖暖身子。”

“少废话!赫德美洋行门口,也是你能摆摊的地方?”华捕说着,一脚踢翻了泥炉。

“哗啦”一声,滚烫的炉灰和烧得正旺的松柴撒了一地,眼看要沸腾的茶水也泼在冰冷的石板路上,蒸腾起一片白雾。

大石的拳头瞬间攥紧,青筋暴起,眼神如欲噬人的猛虎。

谢云亭却只是轻轻按住了他的手腕,摇了摇头。

他依旧微笑着,对那几个巡捕躬了躬身:“是,是,长官说的是。”

巡捕们骂骂咧咧地走了。

谢云亭一言不发,默默地将泥炉扶正,重新收拾好柴火,再次引燃,再次倒水。

仿佛刚才的一切,不过是一阵风吹过。

整个上午,他们被驱赶了三次,茶水泼了三次。

但每一次,谢云亭都以同样的微笑和同样的沉默,重新开始。

周围的路人从最初的看热闹,到后来的麻木,渐渐地,一些人的眼神变了。

他们看着那个屡败屡战的年轻人,目光中多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赫德美茶行二楼的窗户后,买办李经理放下望远镜,冷哼一声:“不自量力的乡巴佬,以为耍无赖就能成事?看他能撑几天。”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茶摊再次支起。

但这一次,谢云亭没有急着烧水。

他从一个上了锁的木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用油纸包裹的“信”字号茶引。

那火漆封印鲜红如血,在晨光中异常醒目。

当着越聚越多的围观者的面,他当众用小刀撬开封蜡,将整块茶砖“噗通”一声,完整地投入了一只装满清水的玻璃大缸中。

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

所有人都知道,茶砖最怕掺假,尤其是掺入泥沙、草末以增重。

一旦泡水,真伪立判。

在数十双眼睛的注视下,深褐色的茶砖在水中缓缓舒展、溶解,细腻的茶末如烟尘般沉向缸底。

而那块被撬下的火漆,以及嵌在茶砖内部、随着茶末散开而显露出来的几片极薄的竹制暗纹,却轻飘飘地浮上了水面。

“看!火漆是浮起来的!里面没有掺铁砂!”

“那竹片子……上面有字!是‘云记’的暗记!”

人群顿时哗然。

一个跑惯了码头的老船工激动地喊道:“这要是假的,他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一整块茶砖给泡了?这得多少钱啊!”

谢云亭微微一笑,舀起一勺刚刚煮好的第一锅茶,高声道:“云记的茶,只求一个‘真’字。今日请各位父老乡亲品鉴。另悬赏十块大洋——”

他从怀里摸出十枚锃亮的银元,拍在桌上,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哪位能喝出我这碗茶,不是上等的祁门高香,这十块大洋和这整个茶摊,都归他!”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几个自诩懂茶的闲人立刻上前,端起碗,咂摸着嘴品尝起来。

“香!这兰花香,是正宗的!”

“入口醇厚,回甘明显,错不了!”

就在这时,一个戴着礼帽、拿着相机的英国记者挤了进来,他出于好奇,也端起一碗尝了一口。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