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陈家小院的深冬晨色,似水墨晕染的清冷。青砖地凝着霜花,像谁撒了把碎银,院子里暗香混着寒气丝丝缕缕漫过来。
东窗糊的毛边纸透出橘黄光晕,灶间飘出的米香裹着白汽,在窗棱上凝成细碎的冰凌。
英子家的堂屋里,已经有了些许动静。英子早早地起了床,正坐在小板凳上,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弱天光,慢条斯理地纳着鞋底。那是给老伴儿陈孝斌做的新布鞋,针脚细密,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
“奶奶,奶奶!” 一个清脆又带着几分急切的童音,像只快乐的小鸟,从里屋飞了出来。紧接着,一个小小的身影,穿着碎花小褂,梳着两个羊角辫,跌跌撞撞地跑到了英子面前,正是她四五岁的宝贝孙女小文。
小文仰着粉雕玉琢的小脸,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里满是期待,小手紧紧抓住英子的裤腿,轻轻摇晃着:“奶奶,我们说好的,今天要去找大姑的,对不对?”
英子放下手中的针线,爱怜地摸了摸小文汗津津的额头,笑着说:“你这孩子,大清早的就惦记着这事儿,觉都不睡饱了?”
“不睡了不睡了!” 小文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小脸蛋因为激动而红扑扑的,“我要去找大姑!
大姑现在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呀?远不远?我们快点走,快点走嘛!” 她一边说,一边拉着英子的手,试图把她从板凳上拽起来。
英子被孙女这股子急切劲儿逗乐了,拍了拍她的小手:“急什么,早饭还没做呢。你大姑刚嫁人,家里肯定忙着呢,我们吃过早饭,收拾收拾再去也不迟。”
“不行不行,” 小文噘起了小嘴,小眉头也皱了起来,一副快要哭出来的样子,“去迟了,大姑就被北山的人接走了!”
“北山的人?” 英子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女婿建国是北山那边的人,小文大概是听大人们说过,以为大姑嫁了人,就会被 “北山的人” 带回山里去,再也见不到了。这孩子的心眼儿,还真是实诚。
英子把小文搂进怀里,柔声安慰道:“傻孩子,你大姑嫁了建国,他们在县城党校那里安了新家,不回北山山里去住。以后啊,大姑在城里,我们想看她,随时都能去。”
“真的吗?” 小文将信将疑地看着奶奶,大眼睛里充满了探寻。
“奶奶还能骗你?” 英子刮了刮小文的小鼻子,“你大姑说了,她的新家就在县党校的家属区,让我们有空就去玩呢。”
“那太好了!” 小文立刻破涕为笑,搂着英子的脖子,在她脸上 “吧唧” 亲了一大口,“奶奶最好了!那我们快点吃早饭,吃完就走!”
看着孙女喜笑颜开的样子,英子心里也暖暖的。小文这孩子,打小就跟她大姑秀秀亲。秀秀没出嫁前,天天带着小文玩,给她梳小辫,买糖吃,小文简直就是秀秀的 “小跟屁虫”。
如今秀秀嫁了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小文心里肯定是既想念又有点小小的失落和担心吧。
“好好好,奶奶这就去做饭,吃完饭,咱们就去大姑家。” 英子笑着应允,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去女儿新家,总不能空着手,得带点什么东西才好。自家地里种的蔬菜?还是前几天刚蒸好的馒头?
早饭是简单的小米粥、咸菜和馒头。小文吃得飞快,小嘴塞得满满的,像只小松鼠。
陈孝斌看着孙女狼吞虎咽的样子,忍不住叮嘱:“慢点吃,小文,没人跟你抢。这孩子,心都飞到她大姑那儿去了。”
小文含糊不清地说:“爷爷,我要快点吃完去找大姑!”
陈孝斌放下碗筷,捋了捋胡子,对英子说:“路上注意安全,到了那儿,跟秀秀说,让她别太累着,有空常回家看看。”
“知道了,你在家也注意身体,少抽点烟。” 英子一边给小文擦嘴,一边嘱咐着老伴儿。她从里屋拎出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几斤新磨的玉米面和一袋子早上刚从后园里挖得大白菜,都是些自家种的新鲜的东西。
“走吧,小文,跟爷爷说再见。” 英子拉起小文的手。
“爷爷再见!爷爷,我们会给你带大姑家的好吃的回来!” 小文响亮地跟陈孝斌挥挥手。
“哎,好,爷爷等着。” 陈孝斌笑着点头,目送着祖孙俩的身影消失在院门外。
从家里到党校,路不算近。英子带着小文先是走出了自家那条长巷子,又向北穿过十字街,大约半个多小时的路,才到党校门口。
小文一开始还很兴奋。
“奶奶,你看!那是百货大楼!”
“奶奶,天上的云彩像!”
“奶奶,大姑家还有多远啊?”
问了几遍 “还有多远” 之后,小文的新鲜感渐渐褪去,小脸上开始露出倦意,小嘴巴也撅了起来。
“奶奶,怎么这么远啊?” 她小声嘟囔着,“大姑的家怎么藏在这么远的地方?我们走了好久好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