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医路青云之权力巅峰 第420章 另辟蹊径

“员额制?”林杰对着电话重复了一遍这个陌生的词汇,脑海中迅速搜索相关的信息,但一片空白。

“对,具体细节我也不太清楚,只是个大概印象。”老师的声音带着鼓励,“但思路是活的,不直接动编制,而是在预算总额和人员管理方式上做文章。你派人去实地看看,取取经,总比在这里坐困愁城强。”

“我明白了,谢谢老师指点!”林杰心中豁然开朗,仿佛在密不透风的墙上看到了一丝缝隙。

挂了电话,他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找来的是办公室主任老王和人事处长。

“老王,李处长,你们立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南方几个改革前沿地区,特别是深市、苏南等地,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上,有没有一种叫做‘员额制’的探索?要具体政策文本、操作细则和实施效果!”林杰语气急促的说。

老王和李处长对视一眼,都有些茫然,但看到林杰的神色,立刻点头:“好的,林主任,我们马上联系那边的兄弟单位和人社部门。”

“要快!而且要保密!”林杰补充道。

安排完情报搜集,林杰又把周伟叫了进来。

“周伟,交给你一个紧急任务。在不引起注意的前提下,尽快把我们委里所有编外人员,按照岗位重要性、专业技能、工作业绩等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和评估。我要一份核心骨干名单,就是那些离了他们,我们很多关键工作就可能转不动的人。”

周伟心领神会:“明白,林主任。是关系到下一步的……改革吗?”

林杰点点头:“先摸清家底。记住,范围控制在最小,你亲自做,用绝对可靠的渠道。”

“放心!”周伟领命而去。

接下来的几天,林杰一边处理日常公务,跟进医保智能审核系统的运行和董天雄案的进展,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关于“员额制”的消息。

公安那边对董天雄和“迅捷科技”的调查在持续推进,但董天雄似乎嗅到了危险,变得异常谨慎,暂时抓不到直接下令攻击的铁证。但这根线,林杰紧紧攥在手里。

第三天下午,老王和李处长带着几份传真和打印的材料,兴奋中带着一丝困惑地走进了林杰办公室。

“林主任,有眉目了!”老王将材料摊在林杰桌上,“深市、姑苏市等地,确实在探索一种叫做‘员额管理’或者‘员额总控’的模式。这是我们从他们内部交流材料和公开报道里找到的。”

林杰立刻拿起材料仔细阅读。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眼睛越来越亮。

所谓的“员额制”,核心在于“控员额、不控身份、预算管理、分类聘用”。它不增加传统意义上的“编制”,而是由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单位职能、工作任务量等因素,核定一个“员额”总量。在这个总量内,用人单位可以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灵活采用聘用制、合同制等多种方式引进和管理急需人才。人员的薪酬待遇不再与僵化的行政级别完全挂钩,而是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紧密联系,经费纳入单位部门预算统筹保障。

“妙啊!”林杰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绕开了编制的死结!不争论姓‘编’还是姓‘聘’,只管理‘员额’这个总量和预算这个源头!把用人自主权和分配权部分还给单位!”

李处长推了推眼镜,谨慎地说:“林主任,这个模式确实很新,也很有活力。但是,它也打破了现有的利益格局。编内人员的优越感可能会受到冲击,财政支出结构也需要调整,而且,员额的核定权还是在编办手里……”

“我知道有阻力。”林杰打断他,“但这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有可能破解困境的路径!它符合‘严控总量’的原则,又能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步:“我们不能照搬,要结合我们江东省和我们卫健委的实际情况,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

他停下脚步,看向老王和李处长:“你们俩,再加上周伟,成立一个三人小组,老王牵头。任务就是:第一,深入研究外地‘员额制’的经验和教训;第二,全面梳理我们委里编外人员的现状、问题和风险;第三,结合以上两点,草拟一份在我们省卫健委试点推行‘员额制’管理的初步方案!”

老王面露难色:“林主任,这……这动静会不会太大了?省编办那边刚发了提醒函,我们这就搞试点方案,是不是太……针锋相对了?”

“我们不是在对抗编办,我们是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林杰语气坚定,“方案要做得扎实,要有充分的数据和案例支撑,要讲清楚不改革的风险和改革后的预期效益。重点是试点,在我们委内部小范围先试,不影响大局稳定。”

他目光扫过两人:“这件事,目前仅限于我们三个加上周伟知道,严格保密。方案成型前,不要对外透露任何风声。”

“明白。”老王和李处长见林杰决心已定,只能点头应承。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