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医路青云之权力巅峰 第145章 这里也不是净土

梁启华院士在第二天上午的全体会议上,正式宣布将林杰起草的《微创冠脉搭桥技术规范》初稿作为该部分的讨论蓝本。消息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专家组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

会议结束后,气氛明显变得微妙。

午餐时间,林杰照常去餐厅。

他刚打好餐,看到华西医院的刘主任和复旦中山医院的张主任坐在一桌,旁边还有两位其他组的专家。

他端着餐盘走过去,礼貌地点头示意,准备在旁边空位坐下。

刘主任抬头看了他一眼,脸上没什么表情,继续和对面的张主任说话:“……有些年轻人,就是运气好,赶上了时候。我们当年搞课题、写规范,哪个不是熬通宵、查烂几十篇文献?现在倒好,一个星期弄出来的东西,就成了蓝本了。”

张主任笑了笑,没接话,只是拿起茶杯喝了一口。

旁边一位头发花白、来自东北某医院的李教授接口道:“老刘,话也不能这么说。年轻人思路活,效率高,也是好事嘛。不过啊,这制定国家标准,经验还是很重要的。有些细节,不是光看数据就能把握的。”

林杰若无其事地开始吃饭,仿佛没听见他们的对话。

刘主任哼了一声:“经验?那是靠一台台手术积累出来的!不是靠坐在电脑前堆数据堆出来的。我听说,那份草案里关于机器人辅助搭桥的学习曲线分析,用的都是国外数据?我们国内的情况能一样吗?基层医院买得起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吗?搞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这话针对性就很强了。

林杰草案里确实引用了机器人手术的数据,但也明确指出了其成本高、推广难的现状,并强调了传统胸腔镜技术的基础地位。

林杰抬起头,看向刘主任,平静地开口:“刘主任,关于机器人手术的部分,我在草案里主要讨论了其技术特点和潜在优势,作为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提及。同时也强调了,在现阶段,熟练掌握胸腔镜技术是基础。关于学习曲线,我们省医也积累了一些国内数据,如果刘主任有兴趣,会后我可以把相关资料发给您参考。”

刘主任没想到林杰会直接接话,愣了一下,脸上有些挂不住,摆了摆手:“不用了,我就随口一说。”

餐桌上的气氛一时有些尴尬。

张主任打了个圆场:“好了好了,吃饭吃饭。林医生年轻有为,我们都看在眼里。不过老刘说的也有道理,规范还是要贴近国内实际。”

林杰点点头,没再说什么,继续安静地吃饭。

他知道,这种议论不会因为他的辩解而停止。

下午是各小组分头修改和完善初稿。

林杰所在的冠脉组,气氛也比之前沉闷了一些。

杨昌珉教授主持会议,但明显有些心不在焉。

讨论到几个关键的技术细节时,孙教授提出了不同意见。

“关于移植血管流量监测的预警值,林医生草案里设定的标准是不是太敏感了?”孙教授指着稿子上一行数据,“按照这个标准,术中报警频率会很高,可能会干扰手术节奏。我觉得可以适当放宽一点,毕竟有些短暂的血流下降是可以接受的。”

林杰解释道:“孙教授,这个预警值是基于我们中心超过五百例手术的回顾性分析确定的。我们发现,如果按照传统相对宽松的标准,可能会漏掉一部分早期吻合口问题的苗头,增加术后早期风险。虽然会增加一些报警,但我们认为,用稍微麻烦一点的操作换取更高的安全性,是值得的。而且,随着术者熟练度提高,误报警的情况会减少。”

孙教授皱了皱眉:“你们中心的数据,能代表全国水平吗?很多基层医院可能根本没有那么灵敏的监测设备。”

“所以我们也在草案里提到了,根据医院设备条件,可以设定不同层级的监测标准。但核心原则是,必须进行流量监测,并且要有明确的异常判断和处理流程。”林杰回答得不卑不亢。

杨教授揉了揉眉心,打断道:“这个问题先放一放,后面再讨论。下一个点。”

这种类似的、带着些许挑剔和保留的讨论,在下午的会议中出现了好几次。

林杰能感觉到,虽然没有人公开反对梁院士的决定,但无形的阻力确实存在。

一些原本可以快速达成共识的细节,也变得反复拉扯。

休息间隙,林杰去茶水间倒水,听到里面传来压低的声音。

“……梁老这是力挺啊,直接定了蓝本。”

“谁知道背后怎么回事?听说他跟江东省医的周海峰关系不错?”

“年轻人嘛,会表现,也能理解。就怕根基不稳,经不起推敲……”

声音在林杰推门进去时戛然而止。

里面两位来自其他省份的专家看到他,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随即笑着点点头,端着杯子出去了。

林杰面无表情地接满水,喝了一口。

他知道,这些议论和阻力,一部分是源于论资排辈的观念,另一部分,可能也触及了一些人固有的学术地盘或相关的利益考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