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狩猎北疆,赶山发现和田玉 第488章 温室技术,自古有之

在这个年代,百废待兴,各行各业还没有开始加大马力搞建设,当然,空气污染也没有后世那么严重,这时候的冬天,是真的冷,更别说北疆这高寒之地了。

魏大山搞出来的冬日蔬菜,不仅在伊城农科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甚至在接下来的几天,不少科学专员纷纷在当地有权威的报纸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进一步论证冬日修建大棚种植蔬菜的可行性。

你方唱罢我登场,吵的不亦乐乎。

以至于,这件事,很快就以伊城为中心,迅速的在整个北疆各地传播起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各地的农业部门领导,也觉得兹事体大,索性将这些专家们聚集起来,在坞城总部开了个研讨会。

随着大领导简单的进行了介绍,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偌大的会议室内,顿时就吵翻了天。

生物学专家杨艾文皱着眉头道,

“虽然说,冬天种植蔬菜,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意义重大。但若是大棚内的温度解决不了,这个项目就没有多大的意义。现在经济才刚刚发展起来,花大价钱搞这些蔬菜,有点得不偿失!”

“而且,蔬菜和木耳不同。木耳差不多四五十天,就能成熟。蔬菜则不同,哪怕温度到了,除了菠菜这种,大部分都最少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沉没成本不是一般的大!”

话音落下,就引起了不少专家的点头附和。

这些天他们也进行了多方论证,大家的意见都差不多。

温室大棚种植出蔬菜,对于他们这些专家来说并不难,现在的难点是,如何能在不烧炉子的前提下保证足够的温度,光是这一点,就相当头疼。可若是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项目就无法继续进展。

“我觉得,如果能在塑料布上继续加大投入研究,应该会有一些进展!”

有人建议,

“塑料布不仅可以防风,在日照充足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温室内一定的湿度。如果塑料布的性能可以进一步提升,或许可以保证温室内足够高的温度!”

眼看着众人各执一词,吵个没完,大领导也不由得揉了揉眉心。

旋即,他就注意到了坐在最后排的吴明珠一直没有表态,不由笑着道,

“吴专员,你这些年在北疆也一直研究西瓜种植,貌似也得有温室的辅助,不妨说说你的意见!”

这话一出,所有人的目光,就全都聚集在了最后排的吴明珠身上。

见众人望过来,吴明珠微微一笑,气定神闲的说道,

“我啊,要说的主要有两点!”

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吴明珠侃侃而谈,

“第一,温室种植,其实在我们华夏,自古有之。早在西汉时期,皇家就有人通过密封屋子,昼夜燃火来提升温度,成功种植出了葱和韭菜等反季节蔬菜。这个不是魏大山同志首创,古时候就有了!”

这话一出,会议室内也是一片震惊。

谁也没想到,吴明珠嘴巴一张,竟然就说到了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

却不知,吴明珠自从开始研究在北疆培植更好的西瓜,对于温室这方面,也做了十分详细的研究。

她继续道,

“而在唐代,人们用土窑烧火,成功种出了牡丹花。至于到了宋代,又有了新的发明,通过烧热水,利用热蒸汽,还有能挥发热性的肥料,来维持室内的温度,从而成功在冬天养出了花来。”

“到了辽代,契丹族的农艺师,更是创造了使用牛粪覆棚的方式,保持地面的温度,成功种植出了西瓜,这也是我最近采取的办法,事实证明,十分有效!”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吴明珠这些话一说,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她冲着众人笑道,

“我之所以说这些事呢,就是想告诉大家,冬天想吃蔬菜,是我们古人就有的想法,并不是现在的需求,或者说,是我们北方人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古人尚且为此做了多种尝试,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试一试呢?如果尝试了,可能会失败,但如果不尝试,永远无法成功!”

“说的好!”

此话一出,会议室顿时一片掌声!

吴明珠又道,

“至于第二点,上面都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与其坐在这里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倒不如深入基层,去那什么红柳村亲自看看,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只有现场看了这位村民的研究成果,我们才能在他的基础上,解决新的问题。你们觉得呢?”

说实话,最近一直研究西瓜种植的吴明珠,自从报纸上看到相关的报道之后,就激动无比。

因为理论上来说,如果冬天大棚烧炉子的问题得以解决,不仅种植蔬菜可以普及,一定意义上,她的西瓜种植,也能得到质的跨越。

或者说,如果能推动上面支持魏大山的大棚研究,对于她在西瓜方面的探索,也有极大的帮助,她自然要站位魏大山,若是能趁机去那红柳村看看,当然再好不过。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