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绣骨贞心 第一百四十九章 较量

姜承瑾册封为贵妃的旨意传遍后宫那日,恰逢江南进贡新茶。内务府的太监捧着鎏金茶盒来纯玉阁时,檐外正飘着细密的春雨,打在海棠花瓣上,溅起细碎的水珠。

姜承瑾指尖刚触到茶盒冰凉的珐琅面,殿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伴随着宫女清脆的通报:“贤昭仪到——”

来者是刚从宫外接入的苏轻湄,原是太傅之女,因父亲在赵构提拔年轻将领时出过力,上月被册封为昭仪。她身着一身月白绣玉兰花的宫装,手里捧着一个描金漆盒,进门便笑着行礼:“臣妾见过贵妃娘娘,听闻娘娘今日受封,特来道贺。”

姜承瑾起身扶她,目光落在她鬓边那支白玉簪上——那簪子的样式,竟与皇后常戴的那支有七分相似。

“昭仪有心了。”姜承瑾请她坐下,青黛奉上新沏的雨前龙井。

苏轻湄捧着茶盏,眼神却若有似无地扫过殿内陈设,最后落在姜承瑾腰间的暖玉玉佩上,轻声道:“娘娘这枚玉佩温润通透,一看便是难得的珍品,想来是陛下所赐?”

姜承瑾指尖微顿,淡淡道:“是皇后所赠,留着不过是念及旧情。”

苏轻湄眼中闪过一丝异色,随即又恢复了温和的笑容:“娘娘仁善,难怪陛下如此倚重。只是臣妾近日听闻,冷宫那边似有异动,前皇后的兄长还在边关递了折子,想求陛下开恩呢。”

这话像一粒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姜承瑾抬眸看向她——苏轻湄入宫不过月余,竟对前朝后宫的事如此清楚,绝非表面看上去那般简单。

正说着,殿外忽然传来内侍的声音,说陛下召瑾妃与贤昭仪一同前往紫宸殿。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随即一同起身前往。抵达紫宸殿时,殿内已站了几位大臣,其中竟有苏轻湄的父亲苏太傅。赵构见她们进来,指了指案上的奏折:“刚接到边关急报,金人与蒙古部落暗中勾结,似有南侵之意。苏太傅提议,派一位嫔妃前往太庙祈福,以安民心。”

苏太傅立刻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太庙祈福需德高望重之人,瑾妃娘娘刚掌后宫,事务繁忙,不如让小女轻湄前往?她自小熟读经书,心诚志坚,定能为大宋祈福。”

这话看似为姜承瑾着想,实则是想让苏轻湄借祈福之名,在百官面前刷存在感。姜承瑾正要开口,苏轻湄却先一步跪下:“臣妾愿往!只是太庙偏远,臣妾胆小,还请陛下允准瑾妃娘娘派一位得力宫人随行,也好有个照应。”

赵构看向姜承瑾,见她点头,便准了。离开紫宸殿时,苏轻湄故意放慢脚步,与姜承瑾并肩而行,轻声道:“娘娘放心,臣妾定会好好完成祈福之事,不给娘娘添麻烦。”

姜承瑾看着她眼底深藏的野心,淡淡道:“昭仪只需安心祈福,其他的事,不必多管。”

七日后,苏轻湄带着青黛指派的宫女墨画前往太庙。可谁知她们刚走两日,便传来消息,苏轻湄在太庙附近“偶遇”了前来祭祀的金军使者,还被人拍下了两人交谈的画面。消息传回宫中,朝野震动,御史台的官员纷纷上书,说苏轻湄通敌叛国,请求赵构将她处死。

姜承瑾接到消息时,正在整理后宫账簿,手中的笔“啪”地落在纸上,晕开一团墨渍。

青黛急得团团转:“娘娘,这肯定是有人陷害贤昭仪!墨画还在她身边,要不要让墨画传消息回来?”

姜承瑾却摇了摇头:“现在传消息已经晚了。有人故意选在太庙附近设局,就是想让苏轻湄百口莫辩。”她顿了顿,又道:“你立刻去查,是谁最先传出苏轻湄与金军使者见面的消息。”

青黛刚走,赵构便怒气冲冲地来到纯玉阁,将案上的奏折扫落在地:“朕真是瞎了眼,竟信了苏太傅的话,让苏轻湄去祈福!现在倒好,她通敌的证据确凿,朕该如何收场?”

姜承瑾捡起奏折,见上面的画像虽有些模糊,但确实是苏轻湄与一个金发碧眼的男子交谈。

她沉吟片刻,道:“陛下,此事未必是苏轻湄自愿的。太庙乃皇家禁地,金军使者怎会轻易进入?说不定是有人故意引他们去的。”

赵构冷静下来,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朕这就派人去太庙调查,一定要查清楚真相。”

可没等调查的人回来,苏太傅便带着全家跪在宫门前,请求赵构饶苏轻湄一命,还说这一切都是他的错,与女儿无关。

赵构见状,更加心烦,只能下令将苏轻湄暂且关押在太庙附近的行宫,等候发落。

姜承瑾想到,此事背后定有推手,而最有可能的,便是皇后的残余势力——他们想借苏轻湄之事,打击苏太傅,进而动摇赵构提拔的新势力。她正思索着,墨画忽然从太庙逃回宫中,浑身是伤,跪在姜承瑾面前:“娘娘!是……是皇后的人!他们绑架了奴婢,逼贤昭仪与金军使者见面,还说若是贤昭仪不从,便杀了奴婢!”

姜承瑾连忙扶她起来,命人去请太医,又立刻带着墨画去见赵构。赵构听完墨画的哭诉,终于明白这是一场阴谋,当即下令彻查前皇后的残余势力,还苏轻湄清白。可苏太傅经此一事,早已心灰意冷,主动上书请求辞官,赵构准了。苏轻湄虽被无罪释放,却也因惊吓过度,闭门不出,再也不敢参与后宫争斗。

解决了苏轻湄的事,姜承瑾以为能安稳几日,可谁知边关又传来消息,皇后的兄长吴将军以“清君侧”为名,率领大军逼近京城,要求赵构释放皇后,还说姜承瑾是“祸国妖妃”,必须处死。消息传来,宫中人心惶惶,嫔妃们纷纷收拾行李,准备逃难。

赵构召开紧急朝会,文武百官争论不休,有的主张派兵镇压,有的主张与吴将军议和。

姜承瑾站在殿外,听着殿内的争吵声,心中五味杂陈。

吴将军手握重兵,若是真的开战,南宋百姓又要陷入战乱之中。

当晚,姜承瑾来到紫宸殿,见赵构正对着地图发愁,便走上前,轻声道:“陛下,臣妾有一计,或许能化解此次危机。”

赵构抬头看她,眼中满是期待:“你说。”

姜承瑾道:“吴将军之所以叛乱,是为了皇后。臣妾愿前往吴将军的军营,劝说他退兵。”

赵构大惊:“万万不可!吴将军对你恨之入骨,你若是去了,岂不是羊入虎口?”

姜承瑾却摇了摇头:“陛下,臣妾与吴将军并无深仇大恨,他只是被皇后蒙蔽了。臣妾愿以性命担保,定能让吴将军退兵。”她顿了顿,又道:“若是臣妾不能回来,还请陛下照顾好丽妃与宫中众人,不要为臣妾报仇,以免引发更大的战乱。”

赵构看着她坚定的眼神,知道她意已决,只能无奈答应。

次日,姜承瑾带着青黛,乘坐马车前往吴将军的军营。

承瑾与青黛抵达军营外时,吴将军的手下将她们拦下,说吴将军不见“祸国妖妃”。

姜承瑾便站在军营外,大声道:“吴将军!我知道你是为了皇后才叛乱,可你有没有想过,若是开战,会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皇后若是真的心疼你,怎会让你做这种背叛国家的事?”

吴将军在帐中听到她的话,心中一动,便让人将她带进来。

姜承瑾走进帐中,见吴将军一脸怒容,便平静地说:“吴将军,我知道你不信我,但我有一样东西,你一定想看看。”她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正是皇后在冷宫中写给吴将军的密信,信中让吴将军不惜一切代价叛乱,好让她重新掌权。

吴将军接过书信,见上面确实是皇后的字迹,心中大怒——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救妹妹,没想到竟被妹妹当成了夺权的棋子。他当即跪在姜承瑾面前:“瑾妃娘娘,末将糊涂,险些酿成大错!末将这就下令退兵,还请娘娘饶命!”

姜承瑾扶起他,道:“吴将军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你率军退回边关,好好守卫国家,陛下定会既往不咎。”

吴将军连连点头,立刻下令退兵。

消息传回京城,赵构大喜过望,亲自到城门迎接姜承瑾。见到她平安归来,赵构一把将她抱住,哽咽道:“瑾妃,你终于回来了,朕好担心你。”

姜承瑾靠在他怀里,轻声道:“陛下,臣妾答应你的事,定会做到。”

经此一事,姜承瑾在宫中的威望更高,赵构也更加信任她。

历来后宫与朝堂的争斗从未停止,承瑾惶然,只要是待在这宫中,这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她。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