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扮猪吃虎?冲喜后病弱首辅折腰宠 第221章 神机妙算

村里的孩童五六岁就开始下地干活,十几岁就成家立业,一辈子围着土地打转。

没人再提什么“诗书传家”,也没人指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久而久之,整个家族文化也就断了根。

所以族长写字时手抖写错,也挺常见的。

毕竟年纪大了,视力模糊,手也不稳。

有时候一笔落下偏了一分,就成了另一个字。

族谱那么厚,不可能一写错就重抄一遍。

那本族谱足有半尺高,密密麻麻记满了数百年的名字和世系。

若因一点小错就推倒重来,耗时耗力不说,还极可能损坏原始资料。

因此族中约定俗成的做法是,一旦发现错字,便用浓墨仔细涂抹覆盖,再在旁边空白处写下正确的内容,以示更正。

这种方法沿用了上百年,虽不美观,却也算实用。

翻看族谱的人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看出哪些是修改过的痕迹,也能理解背后的原因。

可眼下这一页,涂掉了许多个字,边上却没有补上新字。

不仅如此,那几处涂黑的地方边缘分明。

更为诡异的是,其余部分皆清晰可辨,唯独这一段被抹得干干净净。

再前后翻几页一对比,谁都能猜到,原来这儿原本写的正是舒窈。

“谁动族谱了!”

村长火冒三丈,脸色铁青地盯着屋里的人。

族人们连忙摇头摆手。

“祠堂平时都锁着,钥匙在我这儿,别人根本进不来!”

他是负责看守祠堂的执事之一,每日清晨开锁洒扫,傍晚落锁封门。

他说得斩钉截铁,语气中带着委屈。

“要是丢了钥匙或者有人擅自闯入,我第一个发现!”

“也不是我,我在外头做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哪有机会乱来……”

舒老大气得不行。

现场陷入一阵沉默,空气仿佛凝固了。

烛火在供台上微微晃动,映照出众人各异的脸色。

“族谱丢了也没事,还有户口!”

村长忽然灵光一闪,总算想到正路上来了。

在这个年代,朝廷对人口管理极为严格。

户籍档案由官府统一归档保存,远比民间族谱更具法律效力。

只要能在官府查到记录,照样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存在与归属。

大齐这些年打仗打得厉害,人口越来越少。

北方边境连年战乱,敌国入侵频繁,将士阵亡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南方虽暂保太平,但也频频征兵抽丁。

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村庄荒芜。

为了维系国家运转,朝廷将“增丁添口”视为头等大事,列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朝廷把生孩子、增人口当成头等大事,管得特别严。

每户人家新生婴儿必须三日内上报,死亡者需七日内注销。

若有隐瞒不报者,一经查出,全家罚粮三石,并记入劣迹档案。

地方官更是每月汇总数据上报州府,确保统计准确无误。

每隔一阵子就会派人挨家挨户查人数。

这些被称为“巡丁”的差役身穿灰色号衣,腰挎短棍,手持册簿,定期走访村落。

他们不仅核对在籍人口,还会查验婚嫁、迁徙、服役等情况,细致入微。

一听提到户口,舒老大的眼睛立马亮了。

是啊!

族谱虽重要,但终究是私家记录,而官府的户籍才是真正的铁证!

只要舒窈的名字还在县衙存档之中,她的身份就无可动摇!

对啊!

怎么忘了这茬!

这件事必须尽快查明,不能再拖下去。

不然,万一有人说舒窈从未存在过,将来分田产、继祖业时岂不是会被彻底排除?

他饭也不吃了,转身拔腿就往县衙跑。

太阳高悬,照得他额头汗珠滚滚而下,他也毫不停留。

两个时辰后,舒老大蔫头耷脑地从县衙走出来。

“查出来了没有?”

村长一把迎上去,急着问。

舒老大呆呆地摇摇头。

“这就不对劲了啊……”

村长站在祠堂前的石阶上,手里攥着那本泛黄的族谱。

他反复翻看着舒窈的名字。

可无论怎么找,族谱上确实没有留下半点痕迹。

他的手指在纸页上颤抖地划过一行行墨字,嘴里喃喃自语。

“这怎么可能呢?分明是咱们舒家正儿八经的孩子,从小在这村里长大,怎么忽然就没了根?”

按常理来说,只有人死了,官府才会把户籍注销。

还要经过里正报备、县衙核验,层层手续走下来,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事。

更何况,舒窈明明好端端地活着。

哪儿有一点子死人的模样?

怎么会连户都不存在了?

“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捣鬼!”

舒老大猛地一拍大腿,眼睛瞪得滚圆。

他环视周围族人,见大家个个面面相觑,心里更是窝火。

“头一回是碰巧,两回也是运气,总不能每次都被堵得死死的吧?哪有这么巧的事?一次是意外,两次可以说是是巧合,三次就是算计了!”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