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从烽燧堡小卒到权倾天下 第364章 朝议高丽,定策出兵

这一日的大朝会,建武帝高踞龙椅,面色沉静,待日常政务奏报完毕后,缓缓开口。

“近日,南北高丽国主,皆派使者入京求援。众卿家,此事,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建武帝不等众臣议论,便直接吩咐:“宣,南北高丽使臣上殿。”

很快,两名身着高丽传统服饰的使臣,脚步踉跄地进入大殿,一见到端坐的建武帝,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未语泪先流,哭诉道:“皇帝陛下!请救救小国吧!救救高丽的百姓吧!”

建武帝淡淡道:“尔等且将情由细细道来。”

两位使臣争先恐后地述说起来。

自扶桑被大楚灭国,其残余的皇室、贵族、军队以及大量平民,被大楚有计划地驱赶至朝鲜半岛后,整个半岛便陷入了持续的战乱。

扶桑承和天皇与权臣藤原库之助两派势力,为了在半岛争夺立足之地,同时向本就分裂的南北高丽两国发动了猛烈进攻。

南北高丽被迫联合抗敌,三方混战持续了一年多,烽火遍地,城池屡易其主,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芜,如今已到了粮尽援绝的地步。

“陛下,扶桑人凶残如豺狼,所占之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高丽百姓,苦不堪言啊!”

“陛下,恳请天朝上国念在往日情分,援助粮草,发天兵驱逐扶桑,恢复半岛秩序,我高丽愿永世称臣,岁岁来朝!”

两位使臣声泪俱下,磕头不止。

建武帝面无表情地听完,挥了挥手:“尔等所言,朕已知晓,且回驿馆等候消息,朕与群臣商议后,自有决断。”

待使臣被带下,建武帝目光扫过满朝文武:“高丽半岛之情状,朕已知之甚详,扶桑余孽与高丽三方混战,如今皆已元气大伤,粮草匮乏,民生凋敝。依我大楚此前定下之方略,众卿以为,当下该当如何?”

建武帝话音刚落,武将队列中便有不少人跃跃欲试。

几位勋贵老将虽然今日未上朝,但他们的子侄、门生故旧,以及众多渴望军功的少壮派将领,纷纷出列。

“陛下!此乃天赐良机!”

“高丽半岛三方俱疲,正是我大楚出兵,一举而定乾坤之时!当效仿处置扶桑之故事,将其纳入版图!”

“臣附议!高丽半岛地理位置紧要,岂容扶桑余孽盘踞?亦不可再让高丽这等弱国占据!当为我大楚所有!”

“陛下,镇守辽东的亦有密奏呈上,言半岛局势糜烂,恐生变乱,波及我大楚辽东,建议朝廷早做决断。”

紧接着,文官队列中,也有不少看出此乃扩张疆土、建立不世之功良机的大臣出言支持。

就连一向持重的镇国公,以及方南的父亲方乐山,也相继出列。

镇国公沉声道:“陛下,老臣以为,时机已至,高丽半岛历经战乱,人心思定,大楚此时出兵,名为援助高丽,实则为吊民伐罪,顺应天命。”

方乐山亦道:“我军新练之火器营,正可借此实战检验战力,为日后征讨蛮族积累经验。”

建武帝听着群臣激昂的言论,心中早有定计,吞并高丽半岛本就是既定战略之一。

“方南。”建武帝点名。

“你于大事,向来颇有见地,对此你有何看法?”

方南应声出列,从容奏对:“回陛下,臣以为,诸位大人所言极是,出兵高丽半岛,时机已然成熟。”

“南北高丽与扶桑两派势力,经年鏖战,兵疲民困,粮草断绝,其战力十不存一。我大楚此时介入,正可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功成。”

“具体策略,臣以为可分几步:其一,可回复南北高丽使者,我大楚念及藩属之情,同意援助粮食,并应其所请,发兵助其讨伐扶桑人,此乃堂堂正正之师,可收高丽残余民心。”

“其二,出兵主力派遣周勃将军率领五万火器营新军,此战既是收复故土,亦是检验新军战法、磨练将士的绝佳机会。”

“大军进入高丽半岛后,不必区分高丽军还是扶桑军,凡持械抵抗者,皆为敌军,一律消灭!”

“废黜高丽及扶桑原有之贵族、官员体系,将其尽数贬为平民,从根本上摧毁其统治根基。”

“其三,派遣精干文臣,组建高丽道衙门及各级州府官府,携带大量粮食进入半岛。

“以粮食为诱,招募百姓,恢复生产,同时严厉弹压任何反抗苗头,让半岛百姓意识到,唯有服从大楚统治,方可获得活路与秩序。”

“其四,待局势初步稳定,即刻从大楚各地,招募贫苦百姓移民实边,与当地百姓杂居、通婚、广建学堂,推行大楚官话、文字、礼仪,行大楚律法,以夏变夷,行文化同化之策。”

“如此,不出十载,高丽半岛必将与中原诸省无异,彻底成为我大楚不可分割之疆域!”

方南的策略,环环相扣,既有军事上的碾压,也有政治上的瓦解,更有经济和文化上的长远同化,听得满朝文武频频点头。

建武帝听得心中大悦,方南此策,深合自己的想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