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诗词一万首 第264章 束皙《贫家赋》

贫家赋

束皙

余遭家之轲,婴六极之困屯。

恒勤身以劳思,丁饥寒之苦辛。

无原宪之厚德,有沮溺之贱贫。

食草叶而不饱,常嗛嗛于膳珍。

欲恚怒而无益,徒拂郁而独嗔。

蒙乾坤之遍覆,庶无财而有仁。

涉孟夏之季月,迄仲冬之坚冰。

稍煎蹙而穷迫,无衣褐以蔽身。

还趋床而无被,手狂攘而妄牵。

何长夜之难晓,心咨嗟以怨天。

债家至而相敦,乃取东而偿西。

行乞贷而无处,退顾影以自怜。

炫卖业而难售,遂前至于饥年。

冒严霜而践冰,采橡实于树颠。

据图籍而空坐,观国家之旧编。

咏《诗》、《书》而为娱,览先哲之遗言。

甘糟糠而不闷,虽斯穷而不迁。

惟祸福之无兆,心迷惑而意昏。

将显身而不遇,徒窜伏于小藩。

斯贾生之所以叹息,扬雄之所以献《玄》。

……

赏析:

《贫家赋》是西晋文学家束皙的作品,以自身贫困生活为蓝本,生动且真实地描绘出寒门贫士的艰难处境,饱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一、思想内容

1. 寒门贫士的苦难写照:赋开篇便直言“余遭家之轲,婴六极之困屯”,表明自身深陷困境。作者详述了从饮食到衣着的困苦,“食草叶而不饱,常嗛嗛于膳珍”体现饮食匮乏,对美食的渴望;“无衣褐以蔽身。还趋床而无被”描绘衣着与寝具的缺失。债主逼迫、借贷无门等情节,如“债家至而相敦,乃取东而偿西。行乞贷而无处”,将经济上的窘迫推向极致,全方位展现寒门贫士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惨状,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2. 安贫守志的精神坚守:尽管生活困苦,作者却坚守精神追求。“蒙乾坤之遍覆,庶无财而有仁”表明其虽贫却怀仁爱之心;“咏《诗》、《书》而为娱,览先哲之遗言。甘糟糠而不闷,虽斯穷而不迁”体现以诗书自娱,坚守志向,不被贫困左右,反映出寒门文人在困境中对高尚品德与精神世界的执着坚守,在物质匮乏中寻求精神富足。

3. 对命运与社会的深刻反思:“惟祸福之无兆,心迷惑而意昏。将显身而不遇,徒窜伏于小藩”表达对命运无常的困惑及怀才不遇的无奈。作者意识到个人努力在命运与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力,借贾谊、扬雄的典故,如“斯贾生之所以叹息,扬雄之所以献《玄》”,抒发寒门之士在当时社会难以施展抱负的愤懑,反映出西晋时期寒门子弟晋升艰难、命运多舛的社会现实,引发对社会制度与人才选拔机制的思考。

二、艺术特色

1. 质朴真实的细节描绘:赋文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展开,如“食草叶”“无衣褐”“还趋床而无被”“冒严霜而践冰,采橡实于树颠”等细节,真实还原贫困生活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困境,增强作品感染力与真实性,引发对贫士遭遇的同情。

2. 鲜明的情感抒发:情感表达直接且强烈,从对饥寒的痛苦无奈,如“欲恚怒而无益,徒拂郁而独嗔”,到对命运不公的怨叹,如“何长夜之难晓,心咨嗟以怨天”,再到坚守志向的坚定,情感起伏变化,层次分明,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复杂心境,增强作品情感冲击力。

3. 巧妙的用典与对比:运用贾谊、扬雄典故,借古人遭遇自比,深化怀才不遇主题,引发共鸣。同时,文中存在物质贫困与精神富足的对比,如生活上“食草叶”“无衣褐”的困苦与“咏《诗》、《书》而为娱”的精神享受,突出作者坚守,丰富作品内涵,提升思想深度。

……

解析:

1. 余遭家之轲,婴六极之困屯。

- 解析:“轲”通“坎坷”,指道路不平,比喻人生遭遇挫折;“婴”意为缠绕、遭遇;“六极”出自《尚书·洪范》,指六种困苦,即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困屯”表示艰难困苦。作者开篇便点明自己遭遇家庭变故,陷入了各种艰难困苦的境地,为全文奠定了悲苦的基调,直接引出下文对贫困生活的具体描述。

2. 恒勤身以劳思,丁饥寒之苦辛。

- 解析:“恒”意为常常;“勤身”指辛勤劳作;“劳思”表示劳心费神;“丁”当“遭逢”讲。此句表明作者一直以来辛勤劳作且费尽心思,却依旧遭遇饥寒交迫的痛苦。突出了他虽努力却难以摆脱贫困的无奈,体现出生活的艰辛程度之深。

3. 无原宪之厚德,有沮溺之贱贫。

- 解析:“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以安贫乐道、德行高尚着称;“沮溺”指长沮和桀溺,是春秋时期的两位隐士,过着隐居躬耕的贫苦生活。作者自谦没有原宪那样深厚的德行,却有着长沮、桀溺般低贱贫穷的生活。这里通过与古代贤士对比,一方面表达了对自身品德修养的谦逊态度,另一方面强调了自己贫困的处境,为下文进一步描述贫困生活做铺垫。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