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园的秋风吹得辣椒叶沙沙响,淳常在裹着件深灰斗篷,帽檐压得低低的,手里提着个装着甜椒点心的食盒,像只警惕的小松鼠,在宫墙根的阴影里绕来绕去 —— 她已经甩掉第三波景仁宫的眼线了,那些人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从御膳房一直追到冷宫附近,要不是她借着给退休宫女送点心的由头,早就被抓了现行。
“可算到了。” 淳常在喘着气,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 —— 这里是皇宫最偏僻的 “退安所”,住的都是伺候过先帝、现在无依无靠的老宫女老太监,墙皮都剥落了,院子里却种着几棵精神的辣椒苗,是老人们自己种的,红的绿的挂在枝头,倒添了点生气。
“找谁啊?”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屋里传来,门帘掀开,走出来个穿青布褂子的老嬷嬷,头发花白却梳得整齐,手里还攥着个辣椒形状的针线筐,眼神锐利得像能看透人心 —— 她就是淳常在要找的刘嬷嬷,二十年前在景仁宫当差,因为 “偷了皇后的凤钗” 被赶出宫,后来又被翠妃的新政惠及,回了退安所养老。
“刘嬷嬷,我是碎玉轩的淳常在,有事想求您帮忙。” 淳常在赶紧摘下斗篷,露出满脸的焦急,“您先看看这个。” 她从食盒底层掏出张纸,上面是翠妃画的 “景仁宫栽赃手法对比图”—— 左边是现在栽赃通敌的假书信,右边是二十年前栽赃刘嬷嬷偷凤钗的假供词,笔迹的歪扭程度、涂改的痕迹,简直像一个人画的。
刘嬷嬷接过纸,手指在字迹上轻轻摩挲,眼神瞬间变了,原本平静的脸上多了几分激动,声音都发颤:“这…… 这字迹,跟当年皇后栽赃我的时候一模一样!连‘凤钗’的‘钗’字少写一点都一样!你是怎么找到这个的?”
“是翠妃姐姐发现的!” 淳常在赶紧说,“景仁宫现在栽赃翠妃姐姐通敌,用的全是当年陷害您的老法子 —— 伪造笔迹、逼供人证、藏假证据!翠妃姐姐知道您是唯一能证明皇后栽赃手段的人,所以让我来请您,中秋家宴上帮她作证!”
刘嬷嬷却突然皱起眉,把纸还给淳常在,转身就要进屋:“我帮不了你们。当年我被赶出宫,差点病死在路上,要不是翠妃娘娘的新政让退安所好过了,我早就没了。可景仁宫的势力太大,我要是出来作证,不仅我活不成,连退安所这些老姐妹都要受牵连。”
“嬷嬷!” 淳常在赶紧拦住她,把食盒里的甜椒点心递过去,“您想想,当年皇后怎么对您的?她偷了自己的假凤钗,却栽赃给您,让您背了二十年的骂名!现在翠妃姐姐也在遭同样的罪,要是没人站出来,皇后还会陷害更多人,说不定下次就轮到退安所的老姐妹们了!”
她指着院子里的辣椒苗:“您看这辣椒,是翠妃姐姐推广种植的,现在咱们能顿顿吃辣,不用再啃馊饭,都是她的功劳!可景仁宫呢?她们只会偷、只会栽赃,连给宫女的月例都要克扣!您就忍心看着好人被冤枉,坏人逍遥法外吗?”
刘嬷嬷看着辣椒苗,又看了看淳常在焦急的脸,沉默了半天,终于叹了口气:“罢了,我这把老骨头,也该为自己讨个公道了。当年皇后栽赃我,是因为我撞见她偷偷给外臣送消息 —— 不是翠妃娘娘这样的假消息,是真的!她当年想跟三阿哥的人勾结,怕我泄露,才故意栽赃我偷凤钗!”
“真的通敌?!” 淳常在眼睛一亮,“嬷嬷,您有证据吗?比如皇后的亲笔信,或者您知道的人证?”
刘嬷嬷从针线筐里掏出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是半块已经泛黄的绢帕,上面绣着朵歪歪扭扭的牡丹,角落还有个小小的 “景” 字 ——“这是当年皇后给外臣送消息时用的帕子,我偷偷藏了半块,上面有她的绣活习惯,跟现在假通敌书信上的字迹习惯能对上!还有,当年帮皇后传信的小太监,现在还在御膳房当差,叫小栓子,就是之前绑小禄子的那个!”
淳常在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赶紧把绢帕收好:“嬷嬷,有您这话和这帕子,翠妃姐姐就有救了!中秋家宴上,只要您把这些说出来,皇后肯定百口莫辩!”
可没等她们高兴多久,院门外突然传来脚步声,伴随着景仁宫小太监的吆喝:“刘嬷嬷!皇后娘娘听说您身子不好,让咱们来送点补品!”
刘嬷嬷脸色瞬间白了,赶紧把淳常在推进里屋的地窖:“快躲进去!这是皇后的人,肯定是来试探的!要是问起你,就说你是来送点心的退休宫女!”
淳常在刚钻进地窖,门就被推开了 —— 两个小太监提着个食盒走进来,眼神贼溜溜地四处瞟,看见桌上的甜椒点心,皱起眉:“刘嬷嬷,这是谁送的点心?最近宫里不太平,陌生人的东西可不能吃。”
“是我远房侄女,在御膳房当差,给我送点甜椒糕。” 刘嬷嬷强装镇定,拿起块点心递过去,“你们尝尝?刚做的,还热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