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蒸锅的盖子还没掀开,我从系统里取出两个陶碗。一碗是昨儿卖到最后的灵泉水稻,米粒还带着余温;另一碗是今早刚收的玉髓稻,通体泛着淡淡的乳白光泽,像凝了晨露的珍珠。
“柏舟,来尝一口。”我把两碗并排摆在案上,“别说话,先嚼三下,再咽。”
他放下手里的扁担,洗净了手,坐下来照做。李商人也凑近,没吭声,接过木勺舀了一小口。
第一碗米饭软糯回甘,已是上品。第二碗入口却不一样,米香在舌根处缓缓化开,竟有几分清甜,咽下去后喉咙里还留着暖意。
“这……”李商人把勺子轻轻放回碗边,“比昨天那批高出一截。”
“这不是普通灵泉稻能出来的味道。”顾柏舟抬头看我,“你动了种法?”
我没答,只把空碗翻过来,底部刻着一行小字:“试种批次07-3,生长周期缩短两日,灌溉精度提升至毫厘级。”
“系统昨晚解锁的新品种,配合智能灌溉器和生长监测仪,能把每一株稻苗的水分、光照、土肥控制到最合适的点。”我说,“他们拼低价,我们拼的是吃进嘴里的东西能不能让人睡安稳觉。”
李商人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忽然道:“要是每一批都能这样,价格再高三成,也有大户愿意买。”
“问题就在这儿。”我拉开账房的抽屉,拿出一叠订单记录,“昨天退了五单,不是米不好,是有人家孩子吃了胀气。查过流程,是晾晒时混进了陈谷壳。一点瑕疵,就能被人抓住说事。”
他皱眉:“可咱们现在用的晾晒场是租的,人手也是临时雇的,没法盯得那么细。”
“所以不能再靠运气出好米。”我合上册子,“我要停掉杂粮线,集中三辆牛车运水肥,把试验田的管理标准搬到荔城来。从选种、育苗到收割、仓储,全部按系统最优参数走。”
顾柏舟站起身:“那得加人手,还得建临时棚屋防潮。”
“人我来安排。”我说,“但设备得你盯着调。灌溉器不能只图快,得让每滴水都落到位。”
他点点头,转身去后仓搬仪器箱。李商人没动,手指敲着桌面:“你这是要把成本抬上去。万一卖不动,压在手里怎么办?”
“卖不动是因为别人不信。”我抽出一张空白木牌,用炭笔写下三个字:提品质。“他们信便宜,我们就让他们亲眼看看,什么叫贵得有理。”
正说着,伙计端来新蒸的一锅玉髓稻。香气刚冒出来,隔壁摊位那边传来一声闷响,像是谁踢翻了凳子。
没人回头看。
我让伙计把饭锅摆在展台正中,旁边立起一块新板——【今日主推:玉髓稻。现场开锅,可试吃,可验米,可退换】。
李商人终于站起身,走到我身边:“包装也得换。现在的麻袋粗糙,容易沾灰。我手头有批细棉布,本打算做样袋备用,现在可以用上了。”
“布料厚实就行,不用省。”我说,“贴上标签,写明产地、批次、种植天数。敢标真信息的,才配叫好米。”
他点头记下,又低声问:“要是他们明天也拿个‘新品种’出来呢?”
“拿得出种子,未必种得出味道。”我望着锅上升腾的热气,“种地不是抄方子,是看功夫。我们有系统教路,有数据撑腰,他们靠蒙,早晚露馅。”
话音刚落,一个穿着青布衫的老妇人站在摊前,手里捏着半张纸:“你们昨天那个豆汁,还能再给一口吗?我孙女夜里咳醒了,喝了半碗,竟然睡到天亮。”
我立刻让伙计盛了一小杯递过去:“今天开始,凡买满二十斤,送一小坛发酵米汁,回家煮粥加一勺就行。”
老妇人连连道谢,临走时回头问:“这米……真能一直这么好吗?”
“不能。”我说,“如果哪天变差了,我们就不再卖。”
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把铜钱放上柜台:“那我多买五斤。”
中午前,订单又涨了一轮。顾柏舟从后仓出来,手里拿着一张刚打印的图表:“今天三块试验区的湿度波动都在允许范围内,喷雾装置运行正常。”
“明日开始,每批米出库前,都要附一张生长记录。”我说,“客户可以不看,但我们得有。”
李商人正在整理复购名单,抬头道:“西街张家连订三天,每次都是十斤起步。还有两家铺子派人来问,能不能代销。”
“不急。”我摇头,“现在谈分销,根基不稳。先把售后做扎实。每个买家留个名字,三天内回访一次,问问口感、消化情况,有没有不适。”
他笔尖一顿:“你还真要一家家问?”
“问十家,能知道一百家的事。”我说,“口碑不是喊出来的,是一顿饭一顿饭吃出来的。”
太阳偏西时,我在展台角落支起一个小木箱,上面写着:【吃得好,请留一句话;吃得不好,我们赔到底】。
第一个写字的是个背着书箱的年轻郎君。他蘸墨写下:“米香入魂,恍如故园春。”
接着是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娃连扒两碗,半夜没哭。”
还有一个老头,字歪歪扭扭:“比我婆子熬的还顺口。”
我让人把这些纸条贴在展台背面,阳光照进来的时候,字迹映在木板上,一片暖黄。
顾柏舟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把新制的竹铲:“换了细筛,谷壳分离率提高了。明天第一批纯玉髓稻能出五十斤。”
“够了。”我说,“今晚蒸一锅,明早六点开灶,提前半小时冒香。”
李商人合上账本:“我去找驿站借两个冰桶,运输时加层保冷,米味不至于散。”
“辛苦你了。”我递给他一杯温水。
他接过,没喝,反而看着我:“你从前真是农户?”
“不是。”我说,“但我现在做的事,比以前任何一份工都真。”
他笑了笑,低头喝水。
天快黑时,最后一个顾客走了。伙计收拾桌子,我把那块“提品质”的木牌擦了擦,重新钉牢。
顾柏舟站在灯下检查灌溉器的接头,李商人翻着明日的行程单。
我打开系统界面,调出任务栏。光纹闪过,一行提示浮现:
【品质升级计划启动,客户满意度初显,能量值+30】
我合上界面,顺手将一张新的反馈单夹进册子里。纸上写着:“米很香,就是包装袋有点糙,划手。”
我拿起笔,在旁边批注:换柔边布袋,加棉衬里。
然后抬头对伙计说:
“明早多蒸一锅,早点开灶。”